健康空氣行動早前收到市民 Dominik 的投訴,指尖沙咀海防道的雙線行車道幾乎整天都有貨車泊爆其中一條的行車線上落貨,貨車十居其九未有停車熄匙。來自德國的 Dominik ,在香港從事珠寶生意並居港滿 7 年,是一名香港永久居民。他每日上班行經海防道時,都目睹一架接一架的貨車泊在路邊,開着引擎上落貨,他不但被引擎的噪音聲滋擾,更被逼吸着車輛排放的廢氣,「我鼻敏感嘅情況一直都冇好大改善,因為香港空氣真係好差。」

他曾向執法部門反映情況,卻甚少見到執法人員巡查及採取行動,對空氣污染問題感到非常無力。訪問當日,我們與 Dominik 一起到海防道視察,只見至少有 5 架大大小小的車輛泊在路旁長達半小時,期間引擎未有停止運轉。

相信大家都知,因為豁免範圍過大,例如豁免的士站所有的士、 3 分鐘豁免太長等,停車熄匙法例成效低,反映在數量少之又少的告票。《條例》授權環保署的環境保護督察及警務處的交通督導員向違反規定的司機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惟實施至今近 7 年,執法力度卻成疑。環保署資料顯示,條例推行首四年,署方僅發出 182 張定額罰款通知書,至於交通督導員在 2014 年至 2016 年僅發出 4 張定額罰款通知書。

條例收緊當然重要,更上策是,以健康角度審視交通制度。目前香港每年就有約 20,000 人死於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接近總數死亡人數 (50,000) 40%。不少研究指出,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與空氣污染有密切關係。根據香港大學達理指數,2016 年每日約五人因空氣污染而提前喪命。既然空氣污染與健康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探視的,除了是排放 (emission) 問題,亦是健康風險 (exposure to health risk) 的問題。 Dominik 的例子,我們質疑停車熄匙法例成效存疑外,亦看到某些行車路及街道設計,未能以保障健康為先的問題。

其實,無限量的汽車增長、人與交通污染相距極近、以至交通系統設計向車輛傾斜、少有以人為本,都為不少市民帶來重大健康風險。極需要大眾關注的,包括 PPP (Pollution, Population, Poverty) 重疊之地區,例如九龍西及新界西,污染較高、人口密度高,同時生活條件不容許太多生活選擇去避過污染。

最後,Dominik 分享德國的停車熄匙條例,規定引擎不可空轉的時間僅 40 秒,執法人員會嚴格執法,而市民對環保及減少空氣污染的意識亦高,車主會主動遵守條例。當然,德國有不少其他值得參考的元素,例如社會重視單車及步行作為交通模式等,既減低路邊污染,同時提高市民運動頻率及時間。

本會敦促有關環保署檢討停車熄匙條例及執法力度,並應加強教育公眾對條例認識。同時,更為重要,既然陸路交通帶來污染,運輸及房屋局對處理空氣污染責無旁貸。然而,現時運輸及房屋局沒有設定任何減低路邊空氣污染的指標。沒有指標,成效當然無保障。故此,我們認為,行政長官應責成運輸及房屋局訂立減低路邊空氣污染的指標。有指標,運房局將會落實各種政策,減低交通污染。

相關資料: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新聞公報  
環保署及衛生署統計資料


 幾時可以真正改善路邊污染?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