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pexels.com
近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關於泊車位政策的討論再次擺上議程,同時,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私家車車主代表,均認為現時私家車泊車位供應不足,完全追不上私家車增長的速度。本會早前已撰文《【香城車輛氾濫系列】停車場淹城, Snoopy 有鄉歸不得》,藉著審視現時泊車位佔用大量城市空間的現實,希望大家反思在過度依賴私家車的情況下,香港的土地資源是如何側重於車輛需要,而忽視了這些土地能為城市帶來的其他可能性。
滿足泊車的用地需求龐大,據 2015 年泊車位數字估算,所佔用地已相等於74萬個一人標準公屋單位。這樣的一個比較,當然不是指要將所有停車位「立即供人入住」,而是凸顯出土地資源錯配的問題,停車位的出現,不在乎就是透過撥出路面空間,加建大廈層數,撥出政府用地以及臨時用地而產生,這些地方的潛在用途不止是住屋供應,還有行人道空間、單車徑、社區用地和公共空間等更多可能性。
我們為汽車所奉獻的城市空間,遠超停車場用地,那就是城市中無孔不入的道路用地。以港島北面為例,根據城規會分區計劃大綱圖顯示,由西營盤起一路往銅鑼灣的土地用途分佈,道路用地佔了整個市區的 29% ,面積近 160 個公頃(圖一),相等於 8.4 個維園大小 [1] ;以商業發展為重心的中區,商業用地面積 29.44 公頃,還不及道路所佔用的 36.46 公頃。
這代表什麼?就是城市太依賴汽車代步,道路就如絲帶般緊緊包圍著每幢大廈,建築物必須要緊貼道路,確保車輛可達,達致「百分百」點對點的汽車交通模式,但這樣卻造成惡性循環:
我們都慣以車代步,漸漸嫌棄走路;交通愈來愈擠塞,路邊空氣污煙瘴氣,走在路邊如慢性自殺;路面愈來愈多車輛,對行人構成危險;愈來愈少可供行人休憩和流連的空間,街道生活失去趣味,城市生活變得更依賴車輛。高度的汽車使用率,加上老闆車經常阻塞馬路,導致停車需求殷切,甚至違泊連連,多多的地都不夠滿足私家車的泊車需要。愈多汽車擁擠於市區,停車位便愈見圖利,一個中環的車位動軏就要 280 萬港元,車主不禁咬牙切齒,付上沉重的泊車成本,當初駕馭四驅帶來的自由和榮耀,驅使車主成為今日守護汽車的奴隸。
城市固然不能、也不需要完全杜絕車輛和道路的存在,我們總需要乘搭交通工具穿梭城市,只是高效率、舒適、低成本的交通模式並不一定單靠私家車,享有這些交通條件也不是小撮有能力負擔私家車的市民的權利。運房局必須擔正大旗,引領大眾一起解決一路以來的交通問題癥結,控制私家車的數字,解決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問題,提供更暢順和舒適的公共交通,鼓勵市民採用單車和步行通勤改善健康,靈活地將市區馬路改劃成無車步行社區,可惜是這些遠景、具體措施和指標,都不見運房局有多少著墨,觀乎最近推出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更似是不同營運者之間的分餅仔遊戲。
改變重車輕人的城市規則不止能改善路邊污染和公眾健康,更是一場關乎我們決定自身生活方式的城市轉化運動。讓市民共同執起土地規劃的指揮棒,城市不再圍著車輛走,而是以市民的生活為依歸;逐漸釋放綑綁於車輛用途的土地,讓我們擁有更健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
註:
1. 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2016 年 11 月 1 日) 《依據城市規劃條例擬備的分區計劃大綱圖(港車島規劃區第 3, 4, 5, 6, 24, 25 區)》
【香城車輛氾濫系列】道路佔港島北三分一地,見車不見人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