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歸時,有一句家傳戶曉的說話:「馬照跑,舞照跳」。如果要數香港最源遠流長的文化,我肯定賽馬一定榜上有名。
我們經常說英國人愛跑馬,究竟英國人有幾喜歡跑馬?其實看看跑馬地馬場的歷史就知道。不講不知道,英國人1842年正式擁有港島,跑馬地馬場在1844年已經落成,12月跑第一場馬。連籌備連興建,都要一年半載,相信英國人可能凳都未坐暖,就打算興建馬場。一開始,跑馬與賭無關,只是英國人自己娛樂。在19世紀中後期,香港才第一次賭馬。
講起賽馬,現在看來,日治時期最有趣。香港淪陷,幾乎整個社會都有翻天覆地的轉變。惟一不變的,就是香港依然有馬跑。當時日本為了粉飾太平,對外宣傳「大東亞共榮圈」,於是沿襲跑馬實事,假以尊重傳統。既然有這個重大的目標,那麼馬就比香港人矝貴得多了。在日治時期,香港是行配給制,每人大概有6 両4份量,吃得都是粗貨。反觀日本人特別購入上等飼料給馬匹,維持賽事。不過很快,日本人連馬都也不多理會,所以馬匹死傷甚多,馬房都日漸凋零。
無馬,但日本人都要舉辦跑馬,粉飾太平,於是日本人就想到一個方法。他們將拉車的馬,都搬上跑馬地馬場,濫竽充數。可惜,這些拉車的馬並不專業,他們只在馬場踱踱步,悠然自得,激得馬迷噓聲不絕。俗語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真是無錯,這招不行,日本人又生一計,創出「讓賽」。「讓賽」即是按不同馬的實力,設計不同的起點。在同一場比賽裡,專業馬1600米起步,但是拉車的馬則在800米起步。雖然這種賽馬方式真是很有新意,不過入場馬迷愈來愈少。
未淪陷之前,英國人一星期跑一次馬;淪陷之後,大概二星期跑一次馬。一個比賽日只有6-7場賽事,每場賽事只有4-5匹馬上場,總之冷冷清清。到1945年,日本在二戰已呈敗仗,香港馬匹更少。所以,日本人不淮馬匹退役,退了役的馬就要復出。所以,當時不少出賽的馬,大都老態龍鐘,步履艱難,跑一小段已經大汗淋漓,這種情況已經算好。有一些馬是因傷退役,但現在被迫復出,結果跑得一拐一拐,看到都心痛,但這都未算差。最慘的,是有一些馬跑到不支倒地,隨着淒涼的馬嘶聲,橫屍馬場。馬場變屠場,想想都恐怖。
我找不到資料去講香港人看完馬的反應。不過我肯定,他們無暇哀悼馬匹。馬猶如此,人可以堪?馬場的景象,不就是香港淪陷的縮影嗎?也許,香港人當時看馬,或許看到的不是馬,而是自己的將來。
1942年秋季賽馬日,原來淪陷後都幾多人
1942年秋季賽馬日,馬似乎都跑得下,可能當時仲有上等飼料。
馬票正面
馬票後面,上面有「讓賽」,同一場比賽,拉車馬跑800,專業馬跑1600
彩票,派彩派軍票。軍票唔值錢,即是日本必勝。你羸佢無蝕,你輸佢CAP 你水
唔好咁SAD,開心D
2013年1月20日有馬跑,睇完祝你中馬
作者:阿群(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日治時期的跑馬地賽馬【阿群】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