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原素,自從2003年中央政府推出「港澳個人遊」以來,香港及澳門兩地的旅遊業都有明顯的增長,但隨之以來是一系列的中港矛盾。「港澳個人遊」亦即是自由行,在該個計劃下的內地居民可透過簡單的特別簽證手續多次到香港及澳門旅遊,雖然之舉為港澳兩地帶來大量的旅客,但亦同時令這兩座城市的人口接近飽和之外,城市的發展亦變得畸形。

香港與澳門的旅遊發展,在近數年卻分別走向零售與睹博,結果在外圍因素的影響下,變得死寂。來港的自由行旅客大都是以購物為主,而香港的零售商為了迎合他們的喜好亦開始逐漸轉型,售賣相關日用品的藥房、金舖、名店林立,間接扼殺其他商機,致使本地零售業出現單一化的現象。鄰近的澳門雖然同樣地受惠於自由行政策所帶來的旅客量,但其情況亦和香港類近,因為澳門一向都是依靠賭博業來吸引旅客,故此澳門的旅業亦過份的單一。

旅客去到一個地方,當然是會消費,但旅行的真正意義不是在於體驗當地的生活,感受異國異地的文化嗎?我們看看台灣,當地的旅遊發展方針十分清晰,就是把藝術創作與旅遊結合,讓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深切地體驗台灣既獨特又具當地文化的一面。以港人最為熟悉的台北為例,當地很多藝術創作家的作品都會在著名的旅遊景點,如金瓜石、台北101、淡水等展出,而台北的藝術園區,每年也吸引不少遊客專誠到訪,如此巧妙與精心的安排,有着很多的好處。

首先,作為一位藝術家、創作家,其作品能夠在自己的國家、自己成長的城市地標中展出,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光榮與鼓勵,這份無價的獎賞成就了他們創作和努力向前的原動力;他們的作品,不單向世人展示台灣藝術的文化,亦為台北市加添獨特的色彩。旅遊的真正意義是在於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藝術與景點的結合,正好讓世界各地的旅客,能夠感受到當地風土人情的藝術品和美麗景緻。

澳門在近年亦開始明白旅遊業不能在單單依靠賭場作招徠,於是澳門旅遊局推出《論區行賞》的社區旅遊計劃,這個計劃就是以四個不同的主題開發的旅遊路線。歷史足跡之旅、綠色文創之旅、中葡交匯之旅、藝文探索之旅這四個主題步行路線,把澳門最深入又獨特的一面,呈現於遊客的面前。
回看我們的香港,負責旅遊業的當局有想過為本地的旅業尋找新出路嗎?香港不乏藝術創作家,但本地的著名景點有像台灣一樣和藝術結合嗎?答案明顯是沒有,在香港的旅遊區,只會看到名店、珠寶店,甚至是一位小小的街頭表演者,也只會落得被警察及保安驅趕的田地。旅遊業的政策,不能單靠消費與商店來維持,如此一來,最終只會令零售業過度單一化,唯有配合藝術與創作,才可振興本地手作小店的發展,更可展現當地的另一文化氣息,為旅客呈現城市另一種的美態。

再看香港與澳門,同受百年的殖民統治歷史,這兩座城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加上中國的傳統,令到港澳兩地中西薈萃。這得天獨厚的條件,澳門把握這方面,打造出四條不同主題的旅遊路線。而香港的部份人,因為一句「沒有去殖民化」說法,而急不及待地去除所有英國色彩的郵筒,又有人因喜好,而妄念取消港英時代開始已行之有效的電車服務。城市發展當然重要,但保育亦不能有所忽視,舊事舊物不一定要統統拆去,再放進歷史博物館讓人緬懷,反之應該是,將這一切原址保留,成為另類又具有特色的旅遊景點,這樣才可令香港更為吸引。

今天的香港,懂得向台北和澳門借鏡學習嗎?亦或是仍舊固步自封,困在死胡同?

(部份圖片轉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