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於都曲終人散,而被外界喻為香港預言書的電影《十年》,以50萬港元的成本,擊敗一眾製作費千萬、億元的大電影,勇奪最佳的殊榮。雖然《十年》是一部小本的製作,當中並沒有著名的演員,甚至在拍攝期間更曾面對資金不足的問題,在完成整部電影之後,亦遇上電影院檔期的問題,但仍不阻《十年》取下「最佳電影」的獎項。
為何只以50萬製作,沒有加入任何高科技特效的《十年》,竟然可以擊敗一眾製作費逾千萬,沒有大卡明星參與,票房甚至達億元的大電影呢?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它的內容正正是說出了香港人現在所害怕的事情「中國化」,亦同時說出香港眼下的真實陰暗一面,甚具爭議。而《十年》亦被中國內地批評為「思想毒物」,「十年」這兩個字,更加成為禁字。
電影本身是一門藝術,除了為人們帶來娛樂之外,亦可以用來表達社會的現況。藝術的創作本來就不應該加入任何限制,太多的束縛就只有妨礙了創作的空間和自由,無奈香港有部份電影人為了能與中國內地方面合作,往往只會作繭自縛,對具有爭議的話題避而不談,結果就只能拍出商業電影。對於這次《十年》奪獎,有人指當中之目的就是要表達,創作人本身不畏強權的態度。
頒發獎項的金像獎頒獎禮主席爾冬陞在頒獎前,更語帶幽默諷刺地說:「我哋最需要恐懼嘅,係恐懼本身!」面對沉重的壓力,爾冬陞表現出大會主席、一名領袖的態度,同時也正正表現出,創作本身就要有這種無畏的精神。
反觀一眾當晚有份出席的著名電影人,他們獲知結果後的反應就是「黑面」。或許他們是深怕這個結果會得罪內地,影響他們合作賺錢的機會,又或許是他們不值這部小製作,只有6百萬票房的電影,竟然可以擊敗自己的大製作。然而,電影是一種創作,它可以用來表達社會、反映社會的問題,把人心裡想說的話表現出來,《十年》的製作團體也承認電影未達專業標準,但卻真實「貼地」地把香港、香港人的真心要說的話,全部講出來,單靠這一種感染力,便足以讓《十年》成就了最佳的殊榮。
有人批評《十年》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又有人直指要奪獎是否只拍有爭議話題的電影,而不再需要用心拍攝其他電影呢?要評價一齣電影是好是差,當然要從多個角度去看,然而電影最初的其中一個原意就是要反映人的內心世界,讓創作者透過影像、聲音去表達其心聲。若《十年》奪獎真的有不幸的話,最不幸的相信定是有很多本地的電影人,不再以電影來為港人發聲;若然單以拍攝本土具爭議話題的電影就可以奪獎的話,這就證明香港這個地方真的出現很多嚴重的問題了。
但是,有錢有能力開戲拍攝的片商、製作人、電影公司的老闆,你們真的會願意把香港本士的問題拍成電影嗎?不幸地,答案是:沒有。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