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Invader 的像素化街頭創作,令人一見難忘。特別有一系列食鬼作品,佔領了街角的空間,恰巧似是城市人的寫照。

可不像嗎?大家都知食鬼的玩法,就是控制 Pacman 不斷地走,在迷宮中橫衝直撞,不斷地吃途上的櫻桃,以累積最多分數。遊戲過程彷彿映照着每一個失落的城市人。我們每天營營役役,爭取生活上的櫻桃,或許同樣迷失在人生的迷宮。

記得今年愚人節, Google  把  Google Map  變成可供 Pacman 任意走動的迷宮,更令人聯想到城市人的日常生活。 Pacman 遊走的路線,赫然便是我們熟悉的街道。玩家在鍵盤上控制著 Pacman ,上、下、左、右,吃到很多櫻桃,不消數秒,螢幕上的 Pacman 便可走遍整個中環。

然後,玩上十多分鐘,或許開始會覺得這樣的遊戲原來可以很無聊。重覆的上、下、左、右,幾秒即達目的地,點對點不覺已來回幾圈。這又折射出一種城市人的無奈。為了以最快速度走到目的地,我們有幾多次無視身邊流逝的風景?

忽發奇想,假如兩隻 Pacman 相遇,他們會停下來寒暄幾句嗎?大概不會了,搵食要緊呀。那如果是兩個人相遇又如何呢?撫心自問,我們似乎不慣於停下來,細看街上的種種人物美事。但那又是因為什麼了?到底只是因為人的冷漠、奉行效率至上、還是有外在的因素-例如街道「好行」與否?

街頭生命力與步行的關係

早有不少研究指出,一個較好行的社區,較易於累積社會資本,亦即是透過社會關係網絡把握到的資源、財富、資訊、機會等。一個有較多社會資本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強。

那什麼是較好行的街道呢?現有討論步行的論述,多集中在技術或基建層面。然而,一條街好走與否,除了硬件包括行人空間、暢達度等,較少人注意的,是街道的生命力。

一條擁有旺盛生命力的街道,人與周邊環境,包括店舖、街坊、其他路人,容易互動,產生關係。試想一條街道,店舖種類呆板、環境不利人與人在街閒聊,讓人感覺沒趣、缺乏活力。行人與周邊環境關係薄弱,街道只有運輸功能,我們身處其中,很可能只想快點走完這條街。反之,一條可讓人隨便站坐、與街坊連結的街道,在運輸以外,也有社交功能,有時甚至令行人流連忘返,間接導致步行的意慾大增。

當然,走上街頭,我們都看到現實:香港一個又一個本應熟悉的社區,都經歷相似的重建、加租,很多街道早已變得陌生。城市人每日上班下班、返學放學,或許由於街道不值留戀,於是我們選擇捨棄街道,寧取其他交通工具,在車廂上低着頭趕到終點。這種生活模式,或許產生了不少的城市人心理病,也直接導致很多社會成本的出現,包括塞車、泊車、空氣污染等等,然後大眾要一同埋單。

對應這種城市狀態,很多團體正在努力。健康空氣行動除了推出「Walksapp - 不是一個可供下載的程式,而是一個用雙腳與世界重新連結的行動」外,亦將於七月初舉辦「索氣大作戰 之 步走孤城」活動,希望提升青少年及大眾對步行的了解,及擴闊看空氣污染議題的視野。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