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 月 8 日下午四點空氣污染短期健康風險分佈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龍子維】

近日大家上網最常做的動作,可能就是查閱天文台網頁了解風向─假如是東風的話,便可以鬆一口氣;假如是西北風的話,便預期霾有可能會出現。於是人人都成了天文台,就好像打風的季節,總是會充斥著是否打得成風的預測。

這種因為某種氣象條件而引致空氣污染的解釋框架,似乎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觀,但未必符合事實的考證,也有待相關專家的進一步研究。而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這是否意味著空氣污染會淪為像打風一樣的氣候現象,我們都束手無策,只能默默等待一陣東風把污染物打散?

我們認為不是。至少,我們能夠以各種的數據分析,風向只是引致某一地區空氣污染物上升的其中一個變項。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污染物濃度與健康風險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之所以關心空氣污染,絕不是因為某種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有多高,又或者是排放量有幾多,而是空氣污染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過於放大氣象因素,我們未必能看見空氣污染的全貌。以香港的能力與知識水平,我們應該能夠超越宛如氣候難民望天打卦的被動式回應。

試想像一杯清澈無色的水,裝在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之內,只要你滴一滴黑色墨汁於其中,整個杯也會變成黑色,滴越多的墨汁,水也會變得越黑。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空氣質素情況,雖然風是可以暫時把污染物吹走,但是污染物並不會消失,仍然會留在大氣之內,就好像墨水仍然會留在杯中。

假如我們不斷把墨汁倒進玻璃杯,終有一日玻璃杯會承載不了,於是污水便會傾瀉而出。地球看似可以無窮無盡地接受污染物,但即便廣闊如大氣也有走到承載極限的一日,到時就算是吹什麼風也吹不走空氣污染了。

組成香港空氣污染物的這杯墨水,又怎可能只會有遠在天邊的霾,而看不到近在眼前的路邊污染與交通擠塞?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引伸水杯的比喻─不過今次你是會去飲用這杯水的,而倒進水杯中的,是取樣自香港泳灘的海水。海水裡除了有礦物鹽以外,還會有大量的大腸桿菌,而部分的香港泳灘,例如荃灣的汀九灣,一年水質有13%被評為極差,每100毫升的海水裡,就有超過 610 個大腸桿菌,飲用這些海水,大約已經和你飲用馬桶水無異。

可以想像,路邊空氣污染排放對我們的影響,就如同你去喝小量汀九灣的海水─你不太可能會因而死亡,因為大腸桿菌的總量並不多,但如此高濃度的大腸桿菌,就如同高濃度的路邊空氣污染一樣,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路邊空氣污染相比起區域性的空氣污染,就如同一小杯深黑墨水與一大杯淺黑墨水之比:前者是深黑色,因為我們距離路邊的車輛近,排放的二氧化氮對我們的健康影響深,但污染物總量並不多;後者是淺黑色,因為我們距離區域性的排放源遠,排放的污染物(例如臭氧)對我們的健康影響較小,但污染物的總量比前者大(所以是一大杯,而不是一小杯)。

香港這杯水,早已經「黑過墨斗」─ 所有的路邊空氣污染監測站,已經有20年沒有達到過安全的水平。

我們可以用星期日 (8/1/2017) 各區的空氣污染物對短期健康影響的數據闡述以上觀點。當日的下午四時,屯門、東涌及元朗,均錄得超過 180 微克/立方米的臭氧濃度,反映這些地區受區域性污染的影響較高,有超過一半因空氣污染而增加的額外入院風險,都是由臭氧而引致的(上圖);而銅鑼灣、中環、荃灣等地區,均錄得超過 200 微克/立方米的臭氧濃度,反映這些地區受路邊空氣污染的影響較高,有超過一半因空氣污染而增加的額外入院風險,都是由二氧化氮而引致的(上圖)。

但星期日的情況,其實只是因不利氣候條件而引致的綜合現象,把原本已經嚴重的路邊空氣污染的情況加劇,就好像先在一小杯深黑墨水(路邊污染)之中,再另外倒一大杯淺黑墨水(區域性污染)一樣,其結果就是「爆煲」,反映在特別高的 AQHI 數值之上。荃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爆煲」意味著污染的大爆發:香港西部所承受的,又豈止風向地理所引致的煙霞?大量的基建與新市鎮計劃,交通超載與因而高企的路邊污染,才是香港人共同面對的健康危機。


 吸香港的空氣 就如同飲一杯充滿大腸桿菌的屎水!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