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追思禮儀》禮文書
https://goo.gl/wdEpaG

《盂蘭安息晚禱》(簡化版)
https://goo.gl/iIsEQN

盂蘭節,又稱中元節,為華夏民間信仰中一大節日;然而,盂蘭節卻一直在基督宗教禮儀本色化運動中缺席,理由是盂蘭節一直被視為「鬼節」,因而受到教會鄙視。然而,觀乎盂蘭節之本意,並非完全與基督信仰矛盾,反而可以與大公教會之禮儀結合,以弘揚聖道。

「盂蘭」一詞來自佛教之《佛說盂蘭盆經》;「盂蘭」解作「倒懸」,「盆」解作「救器」,所以「盂蘭盆」就是「倒懸拯救眾生之器具」,盆上放上百味五果,供養佛、法、僧,以拯救地獄中的苦難眾生。《佛說盂蘭盆經》有一個故事:高僧目犍連(目連)想超渡自己已死的母親,然而由於亡母昔日做了太多壞事,死後淪為餓鬼,「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就痛哭,向佛佗哀求解決方法;佛佗就告訴他,「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若要救其母,則當在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法會,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集中法力去拯救地獄亡魂,結果目連果然成功救出了自己的亡母,並且教遵眾弟子年年如此行,「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道教則稱為「中元」節,中元即道教神祇「地官」之生日,當日亡魂的罪孽將被赦除。因此,盂蘭或中元節的本意包括一些基督宗教非常重視之概念:孝順、赦罪和拯救。然而,在華人民間信仰的發展下,盂蘭節或中元節漸偏離原意,改為意圖安撫無主孤鬼,防止鬼魂在人間生事,出於恐懼多於孝順或者懺悔。

「基督降陰間渡眾生離亡歿,上主臨世界安天下入永生。」基督宗教事實上亦有拯救亡魂之思想,而非如福音派一樣,對死後世界只有「信者立即上天堂,不信者立即落地獄」的虛假二分。根據聖彼得前書3:18-19以及使徒行傳2:31-32,耶穌在十架上受死後,乃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因此西方大公教會的兩大信仰總綱–––《使徒信經》以及《尼吉亞信經》,皆稱耶穌死後為「降在陰間」。沒有信經的禮崩樂壞的福音派,當然沒有「陰間」之概念。天主教稱陰間為煉獄,然而東正教與基督新教不認同天主教之詮釋;不過西方教會和東方教會大部分都認同人無論信道還是不信道,死後當先入陰間,末世時會一同復活,接受審判,才決定進入天國還是地獄。在陰間的時候,亡者仍有機會聽聞基督之聖道,因為耶穌在受死後復活前曾進入陰間佈道。此乃天主教與聖公宗「安魂彌撒/安息聖祭」(Requiem Mass)禮儀之源起:為亡者代求,亦請亡者為我等代求。

是次我編寫的《盂蘭追思禮儀》主要是根據安魂彌撒之格式,參照佛教的《蘭盆會纂》的部分內容而制訂的,並有以下四大主題:

一、驅邪除魔:重申基督戰勝死亡的大能,以安撫萬民,無須畏懼魔鬼之權勢。

二、懷念死者:重申末世審判日時死人復活之訊息,為我等所思念之死者,以及未有人紀念之無名死者代禱,亦求彼等為我等代求,使地上在世之信眾與天上離世之信眾在基督裡合而為一。

三、安息英烈:紀念一切為義殉死之英魂,特別是大公教會歷代諸聖,又叫在世之信眾效法其聖德與榜樣。

四、懺悔祈辭:在上主面前認罪悔改,求主赦免我等之罪孽,使我等脫離謬誤,得到真理,遠離死亡,得享永生。

《盂蘭追思禮儀》中包括盂蘭前早禱(以預備大家心靈迎接盂蘭節)、盂蘭追思禮及盂蘭聖祭禮儀大祝謝文三部分。盂蘭追思禮當於正日晚間舉行,可只以晚禱儀式簡單舉行,亦可舉行隆重聖餐禮儀,惟當根據盂蘭聖祭禮儀大祝謝文為準則。盂蘭追思禮之格式如下:

備禮 1. 進堂禮 1.1. 始禮詩 Introit 1.2. 聖三一文 1.3. 認罪邀請文 1.4. 認罪文 1.5. 赦罪文 1.6. (三聖頌) 2. 上香及祭酒 聖道禮儀 1. 舊約/新約經課 2. (詩篇130) 3. 升階詩 Graduale 4. 福音經課 5. 講道 6. 使徒信經 獻禮 1. 獻禮詩 Offertorium 2. 獻禮詞 3. 諸聖總禱文 4. (可插入聖祭禮儀) 5. 點燭 5.1. 願永恆真光 Lux Aeternum 5.2. 求解救我 Libera Me 終禮 1. 願入天國 In Paradisum 2. 祝福

當中始禮詩、升階詩、獻禮詩、願永恆真光及求解救我,實為安魂曲之固定聖頌。粵語版本可以參照我寫成的粵語安息聖祭樂章:

始禮詩 https://musescore.com/user/13028/scores/1125856

升階詩 https://musescore.com/user/13028/scores/1125886

獻禮詩 https://musescore.com/user/13028/scores/1127901

願永恆真光 https://musescore.com/user/13028/scores/1125921

求解救我 https://musescore.com/user/13028/scores/1130491

當日有一些本色化的禮文藉得留意。第一,整個禮儀中,會眾的啟應多為「南無彌施訶,哈利路亞。」「南無」現為佛教多用,解作「無上頂禮」,其實亦曾經被大秦景教之聖詩所採用。「彌施訶」則為景教中「彌塞亞」(救世主)之翻譯。第二,保留先前敬祖禮文之儀節,設上香及祭酒之禮節,以示敬道,然而,上香及祭酒之對象乃三一上帝而非亡者。第三,獻禮詞參考了原來《蘭盆會纂》之用語,然而將志心頂禮之對象改成為三一上帝,強調藉上主之拯救使眾生得到永生,故曰「報答父母劬勞恩,存者福樂壽無疆,亡者離苦得永生,四海天下聞聖道,受難世途苦眾生,各各悔過洗瑕疵,盡蒙慈濟出沉淪。」

基督宗教如欲於華人社會福傳,必須加快華夏文化本色化,盡可能在華夏文化當中尋找與基督信仰類近之處,以大公教會之禮儀收為己用,聖道為體,華文為用,導正迷信之處,既非盲目抄襲與妥協而失去信德,亦非拘泥於對部分儀節之偏見。

作者:安德烈(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基督在華夏:盂蘭追思禮儀(安德烈)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