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unsplash.com
每晚十時許、夜幕低垂之時,日本地鐵上仍擠滿剛下班的白領一族,剛從辦公室離開準備回家。擁擠的公共交通、冗長的工作時間,生活在壓力下是大眾對日本人的普遍印象。崇尚日本飲食與文化的香港人而言,對其生活節奏也不會陌生吧?
近日,日本豐田汽車宣佈將推出遠程工作系統,利用先進科技,讓2.5萬名員工在家中以特設的個人電腦處理保密文書工作,實現Home Office的夢想,減少來往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交通時間,並減輕因要兼顧家庭與工作而造成的壓力。以發展汽車業、推動城市路面運輸的豐田,率先推動 Home Office 文化,減少員工的交通時間,標誌著 21 世紀的智慧城市時代下,科技發展如何影響對經濟模式與交通運輸的傳統觀念,繼而如何改變人民的生活質素。
反觀香港,政府雄心壯志建設智慧城市,包括擴大 wifi 熱點、應用大數據制定政策及開放政府數據等範疇。然而,智慧城市講及的不止是科技研發,更重要是如何與法制、政策和商界的配合,真正改善市民生活。所指的生活改善,不僅是促進便利、效率和經濟增長,更要回應保護環境和保障市民健康的社會議題,達致可持續城市發展。
以香港空氣質素為例,自 1998 年開始統計至今,路邊污染物、即二氧化氮 (NO2) 年均排放仍徘徊在 100 多微克/平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 (WHO) 所定 40 微克水平的 2.5 倍;據最新 WHO 全球空氣污染報告,香港 PM2.5 平是紐約和馬德里的三倍,倫敦、雅典和巴塞隆納的水平亦僅及香港的一半。路面污染困於人煙稠密的香港有如密室內的廢氣,市民的肺部就如吸塵機。據達理指數,香港在 2015 年因空氣污染而提前死亡達2,196人。在緊絀的公營醫療資源下,空氣污染帶來的醫療隱憂與人口老化現象同等嚴峻。
要改善公眾健康,減少路面污染便是關鍵。政府要真正建設智慧城市,應該利用科技改善公共交通體驗,例如促進各公共交通營運者共同開放數據,讓乘客享受整全及方便的交通資訊,更樂於使用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車;政府推出3億元綠色運輸試驗基金,資助公共交通及運輸業界採用綠色運輸,然而缺乏全面發展綠色運輸的計劃,使用者反映市內沒有足夠和全面的配套設施(如電動車充電站),電動車只能停留在象徵式使用的階段;從整個系統性城市規劃而言,政府更沒有可持續城市設計的宏景,街道仍然重車輕人、不宜行人步行,令行人在路程不長的情況下仍依賴交通工具。無法系統性改善城市環境,大眾無從改變生活模式,路面廢放排放只能無日無之。
警方六月初展開了為期一周針對違例泊車的執法行動,花了大量人力資源嚴懲違泊,人手發出了40,762張定額罰款通知書,交通得以暫時暢順一星期。然而,活動結束後一切故態復萌,只要警力消失,違泊和窒車持續日日上演。要真正減少路面擠塞,改善城市空氣質素,難道要派警察屯駐鬧市才恆之有效嗎?要成為智慧城市,相信政府在概念和計劃上,尚欠不少功夫。
Home Office 夢想成真?從日本豐田看智慧城市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