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獨立意識風起雲湧,各種論述林立,而最讓人在意的就是「台灣意識與主體性」的問題。

居台僅四百年的非原民,努力定義何謂「台灣人」,而已在台灣島生根數萬年的「南島民族」、原住民族,則抱持著不同的島嶼認同想像。

住在台灣島的我們,究竟該如何釐清身邊的各族群類屬,並凝聚台灣意識及主體性,同時避開某些迷思陷阱?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作出清晰且多面的分析。

【綁架台灣的中華民族—漢文化一元認同】

民族與文化是怎麼形成的?該如何界定?這問題的申論可長可深,簡而言之,小至隊友,大至民族或是文化共同體都是想像出來的。

最明顯的事證就是:台灣人是漢人或華人的流言,一開始這僅是中華民國政權為了統治台灣而宣傳出來的想像,至今在台島卻成為流行且主流的歷史記憶。

什麼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1902年清國人梁啟超提出的概念[1]:

「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中華民族,就是指中國境內「漢文化」族群。

而「漢文化」是源起黃河流域的意識形態,以六經、五禮、五常為核心。
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五禮:吉、凶、兵、軍、嘉
五常:仁、義、禮、智、信
將以上諸多意識形態整理詮釋集大成者,就是以孔丘、孟軻為首的儒教思想,也是歷代東亞大陸帝王控制人民思想行為的第一利器。

華人的民族性格,不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養成,而是繼承自黃河文明「漢文化」的數千年底蘊。華人重視禮節、論資歷、論輩份、愛面子、欺善怕惡,在漢文化裡面完全都能發現蹤跡。除了近代發明的中華民族的概念以外,「漢文化」基本上就是華人的意識型態。「漢文化」對於黃河流域的居民來說是本土文化,對於其他周遭文明來說則是外來文化。

強調絕對服從、強調階級尊卑、反對自主思考、認態度不認事實、講交情不講道理,繼續背負這樣的漢文化,在現行體制之下,對誰最有利?毫無意外的,這是對既得利益者,也就是中華民國、以及最接近中華民國的華人最有利。

【脫漢作為強化本土認同的文化國族主義】

為了解除前述華—漢體系衍生出的種種事實壓迫,在此提出以漢儒教文化為首要目標的脫漢,和文化脫殖、自決建國是相輔相成的,反對大一統的中華國族主義收編,讓「台灣」這個容器有充足的時間填充、建立主體內涵,為將來的建國行動做好精神上的準備。

「脫漢」的內涵是在破除儒教霸權封建,重點不在於特定語言或字符的去除,也不是訴諸「道德」的群體約束。而是在思想的自由化與對個體的尊重,不分年齡、階級,把每個人都當成人來看。

目的是把想用什麼方式生活的主導權,從中華民國這個外來政權所鞏固的漢性社會那邊拿回來,沒有資格、也不會去強迫個體偋棄特定文化傳統,當個體的自由達到最大化,族群也才能同時從封建階級壓迫之中解放出來。

【關於中華民國人「非原即漢」、「非漢不可」的迷思】

台島有漢文化存在,時間更是早於1945年的中國殖民,但是關鍵在於:

一、漢在台灣只是外源文化之一,稱不上本土;

二、將這套模型搬到鶴佬(Hoklo)人或客家(Hakka)人身上,都是完全錯誤的。

現在台島上的鶴佬人、客家人,其來源主要有二:

(一)來自明國、清國福建廣東一帶的移民;
(二)受到(一)族群同化的台島平地「熟番」;

無論哪一種,都不會是所謂的「漢」。其中(一)是東亞大陸南方的原住民族,本質上是「百越文化」,並不屬於「黃河流域」的漢文化。漢化前較類似於今天被中國官方歸類的「畬族」。

光是這點就和絕大多數的戰後中國移民不同了,不只是來台時間差而已。(請參考:http://bit.ly/1SNDF3l)。

(二)漢化平埔族則是受墾殖侵害而近乎消失的本土族群,不證自明。

同樣是受漢文化影響的族群,沒聽過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稱自己文化為漢,或以漢文化自豪的,追求主體性的人是不會一直攀附外來文化的,不要把台灣視為漢文化的一部分正是追求台灣主體性的第一步。

所謂本土,是以「台灣」為出發點,本土應以「原民」為主、 「非原」為輔,而不是以「漢」作為最高綱領,這點必須加以釐清並強調。

【多元民族的台灣主體架構】

至於台灣島上的族群,要如何分梳,以下是個人淺見:
基本上中華民國代管台灣就是一個「殖民族群」與「受殖者」的格局,現任殖民者,就是戰後中國移民,主要有幾個大宗:
江浙幫(蔣介石幫核心)、山東幫(孫運璿等)、湖南幫(馬英九等)、廣東幫(孫科等)等等。

受殖者底下則分為至少二十多族,族內又分部落:
鶴佬(Hoklo)、客家(Hakka)、Pangcah(阿美)、Payuan(排灣)、Atayal(泰雅)、Bunun(布農)、Pinuyumayan(卑南)、Drekay(魯凱)、Cou(鄒)、SaiSiyat(賽夏)、Tao(達悟)等等。

或者用「與台灣的關聯性」當脈絡,簡略的來切割台灣島上的族群,可以使用:

一、「原」:南島民族,含平埔族;
二、「台」:明國、清國移民後裔;
三、「華」:戰後中國移民;

這三個分類就好。而中華民國提出的「原漢二分法」必須捨棄,這是殖民者為了模糊殖民者與受殖者的邊界、並特意用來取消台華差異的偷渡式操弄手段。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這裡定義的「台」只有包含明國、清國移民後裔?因為最早稱這座島為台灣、最早自稱台灣人的都是鶴佬人。(http://bit.ly/25Mvg7o)

原住民各族對這座島和島上的族群,都有各自不同的稱呼,主動把原民包進「台灣人」認同之中,反而是在吃原民豆腐,至於要把「華人」包進「台」的分類嗎?

先移除華人主宰的外來壓迫體制:中華民國,一切好談!唯有解構中華民國這個壓迫機器,才能設立一個本土政權,讓先於華人移入島內的住民族群取得語言、文化上的平等地位,也才能讓華人和其他新進移民歸化、入籍。

原民諸族在人類學上是南島民族,非原民則是來源眾多,目前也還沒有一個很確切的定義,可以是台灣民族,或著是更細分的台越民族、福爾摩沙民族等等,這些認同與自稱有待大家取得共識,所以在建國之前就要開始不斷討論。

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一統的觀念 [2]。要型塑的國族認同未必一定以台灣為名,島上也未必只能有一個國族認同,只要以台灣島的某部分為核心的認同基準(符合自主)[3],原則上尊重各族群的自我定位。

【結語】

現階段能夠有效區隔華、台的,就是想像層面的認同。身為一個合格的「台灣人」,最基本的義務會是: 抵抗任何從島外侵入的強權。這是身為一個期待建國的台灣人所必須意識到且必須從自身開始自我實踐的。

另外,希望每個人,不管祖先來自何方,都積極復育自己的母語、或是自己認同的文化。由基層做起,重建中國殖民七十年來飽受摧殘的、多元文化的台灣內涵,為將來自決建國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來源》
[1]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 http://bit.ly/1qIrlJ4
[2] 顧頡剛《答劉胡兩先生書》 http://bit.ly/1NjIrkX
[3] 江宗翰《史明的台灣人論與中國認識》,P.27-P.28, http://bit.ly/20tK72S

《延伸閱讀》
關於台灣的國族想像、建國展望:
施正鋒《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 http://bit.ly/25TQQqA
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http://bit.ly/1VhtY0J

關於漢文化:
《漢文化的災難》 http://bit.ly/1q91xoY
魯迅《答有恆先生》http://bit.ly/1LRlvyc
野夫《邏輯世界的天敵:中國邏輯》 http://bit.ly/1Mtc5Jk

作者:James Peh-Kun Lâu(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跳脫原漢兩分的二元論:多元民族下的台灣認同與主體凝聚(James Peh-Kun Lâu)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