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狄Claudius


克勞狄皇帝(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

意料之外的皇位
有人話,奧古斯都王朝(Augustan Dynasty),羅馬帝國既第一個王朝,係按比例計出得最多暴君既時代;我先唔評論呢個陳述,但奧古斯都王朝既暴君確實出名多。公元14年,羅馬既第一個奧古斯都(Augustus)駕崩,響佢後面既係兩任君主提比略(Tiberus)同聲名狼藉既卡利古拉(Caligula)。關於卡利古拉同尼祿既野,我會另外關一個新season討論,所以暫時由奧古斯都直接跳到克勞狄(Claudius)。

由公元14到41年之間既27載光陰,提比略同卡利古拉呢兩位暴君憑佢地既意志統治龐大既帝國,首都更經常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直到41年,忍無可忍既親衛隊(Praetorian Guards)發動政變將卡利古拉刺殺,好快就將瑟縮皇宮一角嚇到全身發抖既卡利古拉既舅父推上帝位。呢個無端得來既帝位,克勞狄如坐針氈;如果佢冇辦法做到d政績出黎比親衛隊睇到佢既能力,佢好可能命仔凍過水。於是響佢任內羅馬軍團終於向帝國西北陲既英格蘭(Britannia)進軍,開始左羅馬響英格蘭既統治。此外佢亦都大興土木,建造諸如水道橋的基礎設施,以滿足羅馬城永無止境既需求。


克勞狄帶領羅馬軍渡過今日既英法海峽,攻入礦產資源豐富既不列顛尼亞(Britannia),即今日的英國

Lake Fucine隧道(公元42至53年)
響一世紀中葉,羅馬既國力蒸蒸日上,意大利半島成為左帝國人口密集既心臟,呢段時期估計大約有700萬到1000萬人口住響呢片土地上。土地承載能力既壓力好大,耕地既短缺成為左嚴重既問題,而羅馬城亦都要長期從埃及(Aegyptus)同北非(Africa,今日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輸入大量糧食。咁地就係得咁多,有咩辦法可以增加意大利半島既可耕地呢?

克勞狄打開張地圖,睇到羅馬城東面大約88公里有個好大既湖:庫仙湖(Lago Fucinco, Lake Fucine)。羅馬人好早就響湖邊有定居點,而且受惠於湖邊肥沃既泥土同湖入面既魚,呢d為當地居民帶黎一定既經濟效益。但係有利就有弊,由於庫仙湖係四面環山冇出口既湖,湖水漲落純粹倚賴降雨多少,所以成日落雨落得多湖邊d城鎮、農田就會浸左。而且因為佢係一潭死水,所以好容易滋生蚊患,帶黎瘧疾(malaria)既問題。湖附近既居民同政府反映左好多年,但奧古斯都同佢地既後任一於少理。但克勞狄上任之後一年,佢就將目光投向當時平均有140平方公里面積既死水湖。


昔日既Lake Fucine位置以及隧道走向

排乾死水湖
要將湖床沉積物變成肥沃既耕土,就要先將湖水排乾,但試問談何容易?個湖四面環山,冇自然出口,距離湖最近既萊利河(Liri River)同湖面隔成座山,距離有近6000米。要將湖水排入萊利河,就要想辦法打通兩邊。於是克勞狄開始左一個野心勃勃既計劃,要修一條總長6000米既隧道將湖水排走。排水隧道對羅馬人並唔係新技術,正如之前所述,羅馬人用對向鑽挖技術修築隧道、起地下排水道已經玩左幾百年,今次唔同既係規模。之前起果d多數唔夠2000米,唔需要通風井,今次呢條太長,響隧道上面要打通33個垂直風井(vertical shafts),共鑽孔40個,比入面施工既工人可以抖氣同點燈。無論地面高低起伏,每個風井都要打到落指定既深度,以維持千分之1.5既坡度,左右亦都唔可以偏差,如果唔係就會連唔埋一齊。每個井都會容納兩隊工人同時向前後方向施工,向前既施工團隊會同上一個坑向後既施工團隊連接,而向後既施工團隊會同下一個坑向前既施工團隊連接,如此類推。


帶風井隧道的鑽挖方法:多重對向施工,講求團隊合作同精密計算

施工困難
除左隧道總長長之外,隧道既施工仲面臨好大既挑戰,其中一個就係風井既深度。呢d風井切面大約4.3米x4.3米,施工團隊出入工地就要靠佢地。呢d風井平均深度有成60米,當中最深既風井竟然有成120米深(36層樓高)!我地點樣理解呢個數字?最近香港起既西港島線當中有個站:港島大學站刷新左全港最深既地鐵站記錄,風井同電梯井既最大深度係70米,庫仙湖隧道最深既風井竟然比呢個數字多出50米!由於古代冇大型鮮風機泵空氣入去,又冇電燈,面對複雜既地質環境、隧道中途遇到唔同既石質、隧道坍塌、滲漏既危險,工傷同奪命意外頻繁,雖然好可能係輪更,但仍可想而知工作條件有幾惡劣。


庫仙湖隧道剖面圖,風井同施工井一目了然,圖左為Liri河,圖右為Lake Fucine

另一張剖面圖,顯示19世紀的隧道走向。由於19世紀隧道同羅馬隧道走向重疊(經擴闊加深),所以原有羅馬隧道既大部分遺址已被摧毀。

超級工程
克勞狄既隧道總長近6000米,超過紅隧長度既3倍;需移除土石33萬8千立方米,夠填滿135個奧運標準泳池,大約有成半個IFC2既體積。隧道響湖一方既出口起左兩個由三重水閘控制既水池,起緩衝、過濾水中雜物同控制隧道水流量既作用。羅馬《編年史》(Annals)作者塔西佗(Tacitus)寫道,呢個超級工程用左11年時間完工,動員左3萬名支薪自由民同奴隸既勞動力。雖然現代估算相信,直接參與前線工作既工人數目應該唔超過3000人(合理數字係隧道內施工既人數2400人上下,計埋後勤應該1萬-1萬5千人),塔西佗既數字可能係高估,但動員既人力物力可以話係費盡苦心。

未竟全功
《編年史》中記載,當隧道響53年臨近完工時,羅馬皇帝克勞狄親自安排左一場盛大既落成典禮,邀請同慕名來臨既賓客甚眾。克勞狄為娛眾賓,甚至悉心安排搭建左浮動舞臺上演角鬥同模擬戰爭表演,但當水閘打開之後,工程師先發現計算出錯,隧道出口水勢極猛,甚至沖向旁邊搭建的看臺,準備睇大龍鳳既觀眾人人見到唔對路都急於逃命,非常狼狽。雖然湖水經隧道排放後下降,但由於施工期間既失誤,隧道既入口唔夠深,而且橫截面過小排水量不足,所以未能完全將湖水排乾。140平方公里既湖面降到90平方公里,跟住就停左,所以只能算階段性勝利,對於耗費巨大既計劃顯然係一場公關災難。而接近八十幾年後既哈德良皇帝(Hadrian)亦都重修排水道,將湖面面積進一步縮到57平方公里,為羅馬農民帶黎額外83平方公里肥沃既湖床土地作新耕地,但兩次嘗試都冇完全成功將整個湖排乾。羅馬之後既1800年間,無論係中世紀、文藝復興到近世時代,意大利都冇人再敢試呢個古羅馬人未竟既project,而原本既隧道甚至因為羅馬衰亡後疏於保養而堵塞,令湖面重新上升,打回原形。一直到工業革命之後,呢個庫仙湖隧道既project先重新啟動,由1854年開始,到1878年先將湖水完全排乾;有趣既係,呢條1878年既隧道走向同設計都同古羅馬人既設計完全一樣。直到今日,原來既庫仙湖湖床仍然係意大利其中一片最肥沃、產量最高既農田土地。


今時今日的庫仙湖(意大利文:Lago Fucinco, 英文:Lake Fucine)湖床,響19世紀後期完全排乾,現在係14000公頃既沃土良田。排乾庫仙湖開拓耕地既宏圖最早由2000年前既羅馬人付諸實踐。

今日的Lake Fucine衛星圖像,昔日湖的外形仍清晰可見

Lake Fucine湖床格格狀的農田

隧道響湖側入口既多重水閘同緩衝池復原圖

作者:Zannanza(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超級工程:羅馬是怎樣建成的III永恆之城(4) 之克勞狄與Fucine湖隧道(Zannanza)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