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論及華夏文明有三大元素,此論令小弟醍醐灌頂,自己於文教復興、香港解殖諸方面之思想,均豁然開朗。

華夏之政治及社會倫理觀,可分為國家、天下和民間三個階層,相輔相成,如三足立鼎,卻於達成仁政德治,缺一不可。

民間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在地、本土,無論是大家說的粵語,寫的漢字,每日早餐食的菠蘿包,還是對母親的一聲問候,晨早家中上香拜神,均為民間一層,古代民謠《擊壤歌》所謂「帝力於我何有哉!」正正道出國家與民間之別。天下是由先聖賢人編制之禮法道德,民間風俗,就由讀書人去其神化、粗蠻之部分,取其理性、良善之部分,集其大成,結為各種理論學說、禮儀文章,建立社會之道德典範,大家世代參照遵奉,如周公管仲、孔孟二聖、朱子陽明,至民國之梁啟超魯迅、香港之唐君毅錢穆等,皆為護持天下道德之典範,他們學而優則仕,會引進其道德禮教至國家機關,以為創制政策之指導,又或為師,直接把道理授給學子,所謂文明教化,亦以此維持,是乃天下。

國家是官府規範之法度,公共秩序政策的世界,由一家一黨或民眾選舉之政權,與民間訂立社會契約,調和仲裁民間衝突,一同照護大家福祉,然官府訂定之公共秩序,需合民間風俗,乎民眾需要,使其心悅誠服遵守之,否則只迎政權需要,化公為私,即奴役民眾為政權而活,因此就要天下道德約束,即由士人出任政壇,為民服務,或著書立論,抨擊政府,使官府施政能維繫社會倫理,保障民間生活。

然此天下道德,乃昇華自民間之良風善俗,而要有良風善俗,起碼要滿足衣食住行,這樣又要適當之公共秩序保障之。顧炎武云「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與國家相輔相衡,又自根於民間。

現今香港之問題,在於民間生活朝不保夕,大眾只能計較利益,難奢談仁心美德,良俗難以保持,風俗文化敗壞;文人學者不知民苦,只懂鑽研章句,盲從英美普世價值及西方平權思想,所知所行均離地萬丈,又甚被官府收買,為虎作倀,加害百姓;而官府權貴則交相勾結,無意維持社會契約,不以理溝通民意為政,而以鞏固權力為政,並嘗試用各種心理統治術,奴化百姓,使其於貪官暴吏前噤聲,不懂反抗,全城均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而吾等草根平民,想一新敗局,自當恢復民間良俗,並以學問宣揚背後之道德真義,以期匡正天下道德,制衡官府惡政。而要恢復良俗,當需反求傳統民風,乃幾千年來之華夏文化與百幾年來之英倫遺風,確立主體文化,理出為官民兩等應遵之道德典範,自臻大治。故此,吾人應學習華洋經典,重提良俗,匡正道德,以駁愚民謬論 ; 鍛鍊各項武藝,強健心智,以抗奴民心術。由民間一層,兼理天下官府兩層,正係華夏古時亂世英雄之匡正天下、奠定王綱。

 

作者:班納(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華夏文化與香港復興文(班納)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