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部分的本土派經常把「支持小店」這個口號掛在嘴邊,其實亦無可厚非。大財閥利用壟斷市場的優勢支配香港,逐步蠶食,一直下去市民的生活便會被這一小眾任意左右,這正正是中共對香港所做的統戰。

中共招安佔有社會資源最多的那一小眾,縱然不能將這一小眾全部招安亦不大問題,只要這一小眾的大部分都歸附也沒太大差別,這一點中共絕對能做到,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會有目共睹。因此大家亦開始意識到反財閥壟斷社會的重要,很多由市民自發的反壟斷、反財團剝削職工的行動近年來有如雨後春筍,就如:二零一三年的碼頭工人運動、二零一零年的罷食大家樂行動、剛剛今年年頭的桂林街夜市行動等,何其聲勢浩大。當中有本土派論者經常提及支持什麼什麼小店的口號,偶有出現「支持xx小店」的聲音不絕於耳,反財閥運動看來有萌芽的跡象,但這項運動有「遍地開花」之勢麼?

香港在這方面的現象與台灣及南韓的同類運動有所不同。香港通稱這種運動叫做反財團運動,明顯地與反財閥運動有定義上的不同,雖只差一字,然而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反財團是針對整個集團而做,而反財閥是針對財團內得益最多、地位最高、肚滿腸肥的一群。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小弟認為要反壟斷就要先從財團的首腦起手,財對財團本身,光光就發動幾次罷食罷買就認為可以令那群財閥就範是何其天真的想法,用大陸的講法就是「離地」。

我對那些支持xx小店的行為有一個疑問,我們支持小店是為了支持而支持,還是其存在價值而支持?君不見那群本土派論者一味左一句支持小商戶,右一句支持老店,卻從來沒有解釋過為何要支持,說到底如價錢相宜這個要點從來不講,這不是點不中題嗎?還有他們一直所講的人情味之類的亦不太實際,畢竟在商言商,一般人不會因為你「很有人情味」,即使你賣的貨很貴或很差亦照樣幫襯。若然我們支持這些小店純粹因為支持而支持,單純用這個行為來對抗壟斷,不是因為它們有存在價值,而是為了讓它們續命,這是對小店的侮辱。倘若有間所謂小店的生意額一直只靠一眾本土派論者「支持」的話,那麼這間小店的結業是遲早的問題,在這個情況下財團壟斷頂多只是該小店結業的催化劑。

小弟每次到上水都會幫襯一間小食肆,每次都要走入一條不顯眼的後巷才能到達。我之所以不嫌麻煩每次走後巷幫襯這間小食肆,終究是因為其食品味美,而不是因為是小店就要支持的思維。我認為為了支持而支持是沒有意義的,若然勉強支持一些已經無法切合現今需要的小店,到了最後結果它們亦不會因為這些本土派的支持而存在下去。淘汰小店的不是大眾的無情,而是時間的洪流。在卡爾‧弗里德利希‧賓士 (Karl Friedrich Benz, 1844-1929, 德國機械工程師)未發明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時候,人們都用馬車做交通及運輸工具,然而在卡爾‧弗里德利希‧賓士發明第一輪汽車,並在及後亨利‧福特(1863-1947, 美國汽車工程師及企業家)將汽車普及化後,汽車在往後的幾十年內取代了馬車的地位,成為人類社會的交通工具,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人反對汽車取代了馬車的地位,影響了以馬車圖利賺取生活的人,又或者另外有人會覺得馬車很有保存的價值,不應被淘汰,但現實歸現實,汽車的出現加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正正符合工業革命時期人們對急速發展及現代化的需要。

我很支持切合現時社會需要的小店或文化,但對於那些不問因由盲目支持小店、老店的人所提出的論點,小弟只能講一句「未能理解,不敢苟同」好了。

 

作者:易水寒(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一味嚷著「支持小店」── 邏輯的空洞(易水寒)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