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正迅速向氣候災難狀態轉移,立即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簡稱”減碳”)是全球人類自救的第一步。 

香港仍然有很多人指講「減碳」的人「離地」,聽到人說必須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更嗤之以鼻,認為是癡人說夢,他們認為經濟最緊要,以為零碳排放會沒有電、沒有油,社會動不了,哪裏有經濟?人怎能生活? 

現實是全球出現了對氣候災難來臨的覺醒,無數人明白減碳是必由之路,同時科技回應了時代需求,近年低耗能電器大量面世,包括冷氣機、雪櫃等,無碳排放能源的開發也在急速邁進,如太陽能、風能、能量儲存技術等,只要有決心,我們三十年之內達到零碳排放不是夢。

香港智庫「思匯」前幾天發表了「2050年零碳排放之路」報告(註1),研究顯示香港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是做得到的,建議的方案包括採用零碳能源、提高建築物及交通運輸的能量效率,以及透過碳交易抵消少量難以避免的碳排放。 



2017至2050與能量有關碳排放的變化

 

展示各個因素的關係及貢獻  (底圖鳴謝:思匯)


 「能源除碳」是關鍵,思匯報告列出的零碳能源選項,涵蓋本地可再生能源、香港投資外地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通過電網輸入、輸入外地核電,以及輸入外地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氣(可以稱為「綠色氫氣」)並用以發電等,其中綠色氫氣話題不久前我寫過(註2),新加坡政府已經起步研究,所以不是空想而是過去兩年間迅速冒升的新能源選項,所謂「外地」不單指廣東或其他省份,也包含擁有大量太陽能資源的澳洲、亞洲西南部(如阿拉伯地區)等,報告沒有列明各個選項的貢獻比例,因為到時用甚麼發電,最終要視乎科技發展,以及考慮可靠性和價格等因素。

提高建築物能量效益也是減碳重要環節,例如採納高效冷卻系統、智能屋宇管理、提高建築物節能標準、改造舊建築物等,交通運輸的減碳措施,則包括城市設計讓人住近工作、鐵路為主、低碳/零碳汽車等。

以上只是思匯報告的概括描述,詳細內容需要閱讀原文,無論如何,研究報告明確顯示:可再生能源科技的快速成熟提供了通往零碳排放之路,到達目的地只需要香港社會認定目標向前行。

 我比思匯更樂觀,因為思匯的報告沒有考慮香港人的減碳意志,如果我們都積極主動在生活中大幅減少消耗能量,則香港取得的總減碳量比附圖顯示還要多! 

香港減碳之路已擺在眼前,向前行需要:政府下定決心推行政策、市民熱心參與節能減廢、商界用心降低業務的碳足印、社會團體同心推廣減碳教育。 

對氣候災難的全球醒覺逼着各國踏上2050年零碳排放之路,香港不能置身事外,更何況有路可走,不是夢想。社會全動員,香港一定做得到。 

註1     Civic Exchange, 29 June 2020: Towards a Better Hong Kong: Pathways to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by 2050.   https://civic-exchange.org/report/towards-a-better-hong-kong-pathways-to-net-zero-carbon-emissions-by-2050/?lang=zh-hant

註2     《草雲居》,2020年6月18日:減碳氫氣經濟時代 – 香港必須奮力追上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18.html



 零碳排放新經濟系列:香港零碳排放不是夢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