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流產須辨清

妊娠12周內,胚胎自然殞墮者,稱為「墮胎」﹔12至28周內,胎兒已成形而自然殞墮者,稱為「小產」,亦稱「半產」。即現代醫學所稱的「早期流產」、「晚期流產」,或「早產」等。也有懷孕1月,不知其已受孕而傷墮者,稱為「暗產」,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3次以上者,稱為「滑胎」,即「屢孕屢墮」,現代醫學稱「習慣性流產」。

也有不經過胎漏,胎動不安階段,不出現墮胎或小產徵象,而胎早已殤亡,於胞中稽留1至2月不下,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過期流產」。如妊娠早期,陰道持續流血,量逐漸增多,下腹痛,陰道內有部份胎塊排出的,稱為不完全流產。如陰道流血逐漸減少,胎塊完全排出的,稱為完全流產,如流產過程中,流血時間長或出血多,機體抵抗力減弱,合并感染的,稱為感染性流產。

在歷代醫學著作中,對墮胎、小產、滑胎的臨床證描述十分貼切,指出腹痛、血多、腰下墜,乃是胎已難留之勢,當去其胎以救其母。強調「小產重於大產」,亦很重視孕前產後的調護。這與現代醫學的臨床實際仍相符的,只是前人去胎法多限於口服藥內治,對墮胎而出血不止者,不能像現代醫學應急治之,這是前人治本病的局限之處。墮胎、小產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外因可由跌扑內挫,七情所傷、房事不慎或由飲食不慎,或過服暖補,導致氣血失調,反為藥害,使胞脈受傷,損傷胎系,以致殤墮。其內因則有母體先天不充,或父體先天不足,後天原因以致男精不壯﹔或因雙方皆不足,影響胎兒發育。無論那種原因造成,在中醫醫學典籍中認為應予防治。在受孕前要調理身體,雙方進一步檢查原因,以便掌握治病必求其本,安心服藥,按醫囑進行調理。

本病治法女以安胎為主,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用補氣、固腎、養血、清熱等法,下面謹向讀者介紹氣血虛弱的主要證候及治療方藥。妊娠初期,胎動下墜,陰道少量流血、色淡紅,質稀薄,神疲肢倦,面色蒼白而心悸氣短,或腰酸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滑。

方例:胎元飯(《景岳全書》)去當歸,加黃芪、阿膠。方中有人參、當歸、杜仲、白芍、熟地、白朮、陳皮、炙草。因人參、白朮、炙草、黃芪益氣養血﹔杜仲固腎安胎,佐陳皮理氣和中,熟地、阿膠補而不滯。

中醫提示  :  流產原因及補救

(1)   流產原因有外因及內因。外因可因跌扑內挫、七情所傷、房事或飲食不慎。或過服暖補,導致氣血失調。內因則可能是母體或父體先天不足,影響胎兒發育。

(2)   治療法以安胎為主,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用補氣、固腎、養血、清熱等法。

(3)   可服「胎元飯」,有益氣健脾、滋陰養血、固腎安胎的功用。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