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要辨證施治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骨氏,甚則劇痛昏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中醫對痛經的治療,並不單投以止痛藥便算,而是要辨證施治。

     中醫學對於痛經治分虛實。提出痛經有由血實、鬱滯、瘀血等所致,在辨證上以月經將行作痛,經來後作痛分虛實。《婦人規》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大都可揉可按為虛,拒揉拒按為實」。上述的見解,對痛經的治療作了規範性的論述,至今仍為醫者所遵循。

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並與素體及經期、經前後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其發病機理主要是在這期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礙,以致「不通則痛」;其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證。非行經期間,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沖任,胞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不發生疼痛,而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由於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虛弱,肝腎虛損等證候﹔也有因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宮位置過度不正等而發生痛經的。

氣滯血瘀多抑鬱,或經期前後傷於情志,肝氣更為鬱滯,氣滯則血亦瘀滯,經血運行不暢,發為痛經,寒凝胞中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經水臨行貪食生冷、內傷於寒,或過於貪涼,或生活於濕地,風冷寒客於沖任、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經水運行遲滯留聚而痛。濕熱下注,由於有些女性平素嗜食辛辣之品,或烟酒等食物刺激,經潮時外感或內蘊濕熱,與經血相搏結,故發為痛經,氣血虛弱,脾胃素弱不足,行經以後,血海空虛,沖任,胞脈失濡養,兼之氣虛血滯,無力流通,因而發生痛經。肝腎虛損,多因稟賦素弱,肝腎本虛﹔或因多產房勞,損及肝腎,行經之後,精血更虛,而致痛經。

此外,其他疾病所出現的腹痛,亦可發生在經期前後加重,很多女士缺乏常識,認為痛經是正常的事,所以沒有找中醫或請醫生細查,或作婦科檢查。而有些病人中西藥均無效,此乃疏忽第四腰椎做成痛經問題,在我的臨床上常有這樣情況,經服藥整脊後,追蹤調查未有痛經復發。

經痛小貼士

(1)   不隨便服止痛藥,要明瞭自己身體體質,及甚麼原因引起經痛。

(2)   治療方面應從飲食或生活習慣方面入手。經期中忌淋雨、涉水,戒吃生冷、辛辣食品,戒烟酒等。

(3)   若經痛嚴重,應找醫生檢查,中醫調理,盡量不吃止痛藥。

(4)   胞宮一詞,始於《女科百問》:為中醫應用術語,將女性內生殖器定名為胞宮。

(5)   《靈樞‧五音五味》記載:「沖脈、任脈起於胞中」,確定了任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對調節氣血,協調胞宮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義。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