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我還是小學生,那時街坊鄰里見面,會互相打招呼寒暄幾句,閒話家常。中學時,我家搬屋了,由屋村搬到大廈,不像以前,各家都閉門深鎖了。到了現在,我出門遇到鄰居,我最多只會點點頭,快門離開,在電梯前,一抹尷尬的氣氛,亦只能低頭摸摸口袋,假裝忙碌。忽然想起,自己是何時開始忘記打招呼,現在我想跟人打招呼,卻已經忘記了要如何寒暄,話到嘴邊就是說不出口。

當人們的習慣改變,就會令文化改變;當人們的習慣消失,就會令文化消失。當某種文化一旦遠離群眾的生活經驗,就是該文化步向死亡的開始,最終成為只存在於書本上紀錄的死文化。如果連紀錄這文化的書本都消失,就是那文化的滅絕。試想想,簡單如打招呼,只要習慣改變了,寒暄的文化也改變了,當這習慣消失了,寒暄的文化也自然消失了。

我上一篇文章《文化滅絕,我們要拯救正體中文書》指出正體中文正受遭受共產中國的文化滅絕,我們應當拯救之。有讀者留言回覆,問除了殘體書下架,還應當如何?我思前想後就構思了這篇文章。要阻止文化滅絕,拯救文化,我們就必須保持該文化的生活習慣。當我們保持某種文化所洐生的習慣,將這習慣帶給下一代,令這文化貼近群眾的生活經驗,這就是活文化。只有令文化保持活力,其精神才可以世代承傳。

而這方面,日本可算是現代化國家之中做得出色的。生活文化上,新年廟會、賞櫻、和服等等,這些傳統仍然保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中。工作文化上,日本素有繼承家業的傳統,子承父業,小自匠人手作,大自工廠生產,甚至是神社主持,寺廟方丈。行有行規,繼承家業除了是繼承工作,還有背後一套前人世代經營的理念。日本如今燦爛的文化實力,就是老一輩堅持傳統生活,將習慣流傳給後輩,而後輩亦視承傳文化為己任,致力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及習慣融入新時代的結果。

如果以日本為例子,思考如何保育正體中文,我們普羅大眾自身就必須繼續書寫正體中文字,閱讀及購買正體中文字書;學校老師教授正體中文;香港作家及出版社出版正體中文字書;商戶老闆使用正體中文。只有堅持正體中文本來正確的使用習慣,向下一代教授正體中文字背後的歷史及意義,令他繼續成為我們香港下一代的生活習慣,就能對抗共產中國對正體中文的文化滅絕。反之,如果有香港人在香港使用殘體字(草書另計),教授殘體字,推廣殘體字,企圖改變或消滅港人使用正體中文的習慣的話,那他就是配合共產中國滅絕正體字的幫兇。

最後,如果你是文化建國論支持者,那我們就不能單純死守傳統習慣,更應該要比普羅大眾多做一步,就是除了承傳習慣,還要反覆思考習慣背後的原理,找出習慣背後的文化精神,令下一代明白習慣的含義,將之發揚光大,要令良好的文化精神在新時代復興。

作者:維尼(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三論文化建國-習慣與文化(維尼)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