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圖片)

《施政報告》於「空氣質素」章節,一開始就提到「在 2010 年至 2015 年間,空氣質素明顯改善,大氣及路邊主要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懸浮粒子,平均濃度均下降了12%至25%,只有臭氧因區域煙霧問題上升。」

無疑,比較 2010 年「高位」, 2015 年二氧化氮確有改善。但如果我們看長線一點,原來二十年過去了,香港的路邊空氣污染沒有寸進。如果我們看遠一點,比較一些國際大都會,香港的空氣質素仍然惡劣,例如 2015 年香港大氣中的二氧化氮全年平均濃度水平, 較新加坡、倫敦、首爾分別高出 84% 、 58% 、 48% 。

香港二氧化氮年均濃度趨勢圖

(二氧化氮是路邊污染的指標,二氧化氮有幾高,即表示路邊空氣質素有幾差。)

我們不是說,政府沒有做實事。例如, 2013 年,環境局爭取到過百億撥款,淘汰老舊柴油商用車;其他措施,包括資助石油氣的士及小巴更換催化器等。但上述減低直接交通排放的措施,不足以令香港路邊污染改善至可接受水平——起碼,從有紀錄 1996 年至今,香港路邊空氣質素(二氧化氮)原來從未乎合香港空氣質素指標、路邊污染仍高於世衛及香港標準一倍以上。

《施政報告》提到空氣質素明顯改善,無疑是侮辱了廣大市民的認知。近年來,我們可曾試過,走在市區、身處路邊的時候,夠膽大啖呼吸一下呢?喔,其實還是有的。佔中的日子,大家很享受在馬路上生活。其中一個身處佔領區的共同回憶,就是一夜之間,空氣變得極為清新了。

記得,同事們更帶同監測儀器走進佔領區,發現佔領區的空氣污染的程度都比去年同期顯著下降,三地的懸浮粒子數目均比去年下降 30 至 50% ,而其中中環路邊監測站量度的 PM2.5 和 PM10 ,均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 50% 。

這帶來一個重要的啟示:交通情況與路邊空氣質素有莫大關係。在各項直接排放措施出台後,交通管理不善已經成為路邊污染的主因之一。車輛數字逐年遞增、陸路交通工具角色重疊、馬路違泊亂過馬路屢見不鮮⋯⋯以上種種現象,正反映現時「無限量供應路面資源予汽車」的舊有交通管理模式已不合時宜。引致今日的交通管理困局,運房局及運輸署責無旁貸。

現行的交通管理模式導致眾多問題,包括市區交通速度每況愈下、影響城市形象、降低城市競爭力等。不要忘記,香港人每天正為此付出具大的社會成本(請想想你每天呆在交通上的時間)。

回頭看看《施政報告》,有哪一章節能對應今時今日的交通管理困局?沒有。更令人沮喪的,是標榜可持續發展、低碳社區的「九龍東」一段,竟出現以下內容:「鼓勵業主根據已規劃的行人網絡自資興建行人天橋或隧道,形成安全、舒適、便捷的人車分隔網絡,將九龍東發展為優質的商業區。」

原來跟據政府思維,行人要走在橋上或躲在隧道,路面空間反而預留予汽車,就是「安全、舒適、便捷」了。香港人正追求這種生活方式嗎?

當全球城市專家正在討論如何將路面回歸行人的今日,看到這一章節實令人不安。此等「人車分隔」政策正與國際可持續城市推行的「以人為本」規劃背道而馳。後果不問而知,就是馬路長期塞滿汽車、路邊污染大幅惡化、行人被邊緣化、社區凝聚力大減、對外來者而言,社區變得毫不有趣(行天橋可以有幾有趣?)。明顯地,由發展局主理的「九龍東」沒有減輕了該區的交通負荷,反之正增加交通管理的潛在問題。

新一年,在空氣污染議題上,究竟環境局、運房局與發展局將會如何互相配合、還是互拖後腿?我們拭目以待。


 路邊污染改善了?你話呀!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