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電腦課,我們總是期望借機上網,聽了老師幾句就動手做幾頁HTML,四十五分鐘後跑離電腦室。直到大學,修讀資訊工程,電腦科學等學系,我們才有機會坐到螢幕前,每日花幾小時認真學習寫程式,俗稱寫Code、或揼Code。如果,當你以後上到中學,什至小學都要對住電腦學寫程式,情況又會如何呢?

憶起兩年前的十二月八日,奧巴馬發表演說,由Code.org 經Youtube 發佈,導出未來是科技時代,叫新一代用心學習 Computer Science,為國家的未來 master the tools and technology,更重新叫人不要被其他人提出 You can’t,跟當初選舉口號「 Yes , we can 」呼應。

美國人跟國會議員一直討論多年,道出奧巴馬多次違背選舉承諾,或雷聲大雨點小,擺出演說雄姿後未能貫徹執行政策,即使有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加持,也於是無補。群眾間都導出一個共識,就要先培養人民的批判思考或邏輯判斷。另一邊廂,都有四分之一的學校有電腦科學課程,希望追上業界需求,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直到12 月10日,據 Wall Street Journal 報導,奧巴馬簽署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法案。其中一例,就是將電腦科學納入全面教育的一環。當各州政府運用聯邦預算時,電腦科學可以享有與數學、英文等必要學科相同地位,包括資金援助、和專業發展機會。雖然,美國鼓勵全民寫Code,納入電腦科學為必修科。 Code.org 跟 Microsoft就都會全力推廣。

以上就是,美國推廣全民寫Code,將電腦科學成為必修科目的來龍去脈。

固然,我們身邊的生活習慣,總是離不開智能電話、手提電腦。最近冒出的航拍機、手提錶帶,行動相機(Action Camera)更可以記錄你的一舉一動,為你的旅程留下倩影。都不難背後發現更多,開發人才,成就更優質便利的生活。全民寫Code,視電腦科學為必修科,眾人更樂見其城。其他國家和城市,如台灣、香港,都想爭相仿效。誠然,提倡全民寫Code,可以加速追上科技潮流,比新加坡、台灣更有本錢,成為亞洲的科研龍頭。只是,政府過度著重即買即賣的零售、旅遊、服務行業,從沒重視科技人才,招標投到項目都是自己人投得,無心創新。又突然間追上美國硬搞全民寫Code,沒有配套,只會成為大躍進。

香港的教育制度拒絕創新。自英治時期,香港一直都奉行填鴨教育 ,操卷為上,閒時保留學能測驗、和兩次公開試。直到主權移交後,即使引入通識、Visual Arts、電腦應用等等,應試規則也只是即場做卷,沒有改變。要培養程式開發人才,先要啟發對象的創意思維。編寫程式,要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除了借鑑舊有經驗,更需要放棄部分固有的價值觀或思想框架。香港的教育制度和課程統一,而且又多幾個 TSA,校本評核,基本上三年一次大試,所以做不到。美國就可以。他們平日課堂都多次採用小組討論,師生討論,簡單遊戲,去啟發小朋友思考。 即使美國的公立學校,課程單一,但公開考試比亞洲的少,面而且平日課堂佔分較多,都會鼓勵學生多問多答,積極參與課堂。相比之下,美國學生有較多空閒時間,自然就有更高好奇心去體驗生活,什至DIY。因此,同樣舉辦全民寫Code,視電腦科為必修科,美國學生會比香港人學生更快學懂編寫程式。

放棄部分固有的價值觀或思想框架,固然可以加快學懂編寫程式,但中間都要學習新思維,新文化的衝擊。 Shalini Venturelli曾於 2000 年一篇學術論文 – From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to the creative economy: Moving culture to the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道:「財富創造取決於 一個國家能否不斷地創造內涵。」她補充說: 「簡而言之,一個國家如果缺乏充滿活力的創意勞動人口如藝術家、作家、 設計師、編劇、劇作家、畫家、音樂家、電影監製、導演、演員、舞蹈員、 排舞師,更不用說工程師、科學家、研究人員和知識分子,便是缺乏了要在 資訊經濟中成功所需的知識基礎,必須依賴其他地方創造的意念。」這一點,可以藉助推廣文化、和藝術活動、交流去提升。美國矽谷深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並且明白創意是當中 的關鍵。1997 年,當地成立「矽谷文化啟動」,藉以提升社區的文化參與及藝術。當然,香港的康文署都有舉辦不少藝術展覽、文化活動驅使交流,但好多時都只能去你到消費或社交層面,未融入到生活層面和持續投資。即使有心拍攝紀錄片,做一個開放平台,都可以被一位不知名不知性的中國教授,大力反對撥款,原因只是香港根本沒有文學,沒有作家,不值得支持。香港人因填鴨教育不肯接受新思維,故步自封,中國人都只會因為投誠而拒絕投資。絕境而此,香港人何能接受新思維,向自己的社區帶來新的文化思潮呢?創意思維的土壤缺乏了,香港人寫CODE做產品,都只難以跳出框框。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做出的產品都只能活在他人的影子下,難有突破。

全民寫CODE 的原意,就是要人民自學,打破固有框架(break stereotypes) 。鼓勵寫CODE,固然可以提升眾人的科技研發水平,但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潮流,只成為一位熟手技工,學習他人的技巧已是太遲。全民寫CODE,視電腦科為必修前,請先培養當地人民的創意思維、提供一個自由平等的藝術土壤去培養思潮,否則,再聰明,再有天賦的新一代,都只會因為上一代的因循守舊而失去活力,自製一道又一道的思想框架,困死自己和下一代。學習寫CODE的悲哀,莫過於此。當然, 電腦科成為必修科,可以斬件另上,學習網絡維護、支援或需求分析。只是,以上專題的背後原理都離不開學習程式編寫的基本原理,如 software reuse,modularization,等等,更需要求讀書或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英語水平和邏輯思維。因此,想將電腦科成為必修科,或平日學習電腦科學等專門時,不妨先由注重創意的教育、或培養文化土壤入手。

 

作者:larrylo(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全民寫code – 當電腦科成為必修科(larrylo)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