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最近消委會「踩過界」做推手,早前發表報告,建議政府以發牌方式,循序漸進開放「網約車」市場,等於變相支持「Call車App」Uber合法化。除了的士行業之外,社會各界紛紛大力支持,畢竟Uber面世後,乘客都可享受快捷、禮貌且合理的服務,不用再忍受的士佬揀客、兜路,甚至粗魯對待。

Uber三年前進入香港市場,之後屢遭政府放蛇、拉人、檢控,但是Uber無視打壓,甚至越打壓越壯大。無計,乘客用過Uber高質服務後,又點會肯「食回頭草」,揀的士佬呢。因此Uber有越來越大的剛性需求,政府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不過,筆者慨嘆,號稱現代大城市的香港,現實上對接受新科技的開放態度卻極低。當這邊廂政府終於開始接受討論「網約車」合法化、電子道路收費等議題的時候,那邊廂內地在發展城市交通智能化的態度上,早已經遠遠超越香港。

例如上月底在深圳舉行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可謂展示國內城市交通智能化實力的環節。根據阿里巴巴委員會主席王堅在會上介紹,上年10月起,阿里巴巴在杭州進行名為「城市大腦」的實驗,利用攝錄機分析即時交通流量,以人工智能技術,使交通燈根據數據,自動縮減車輛等候時間,提升通行速度。而且,「城市大腦」還代替人工,能即時發現道路擁擠、違規停車、交通事故等問題,並進行智能處理,準確率高達九成。部份實驗地區還設置救護車優先路線,使其到達現場時間,大幅縮短近一半。實驗一年的結果顯示,在試驗地區的交通高峯時段,平均車速大大提升15%、塞車時間下降9.2%,如果依靠人力的話,大約需要15萬個交通警協助處理,可見「城市大腦」不但節省高昂成本,而且成果顯著。

人工智能毋容置疑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這次展會也研討,如何把AI融入城市的交通發展。從事電腦視覺技術研發的商湯科技,展示最新駕駛監測預警系統,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讓攝錄機即時讀取、分析司機的面部表情,一旦發現司機的疲勞程度超出合理範圍,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提示注意駕駛安全。另外,有從美國矽谷回流的「海歸派」,利用國產感應器和自家研發的演算法,炮製本土無人車,據悉已在矽谷進行路面測試,能在公路安全行駛半小時。

縱觀國內科企對AI的熱衷和投入程度,和得到的發展機會,不可謂不驚人。其實香港不乏科研公司,也有眾多Venture Capital、Angel Investor,甚至偶有震驚國際的發明,譬如科大師生研發的航拍機、科技園初創企業研發、全球首位獲得公民身份的AI機械人Sophia等。可是,香港科企想將產品應用現實,就一定出事,因為香港對既得利益者保障太多,沒有足夠空間為新技術提供實驗場地。正因如此,在應用科技層面、創新接受程度,香港早被鄰近的深圳大大拋離,10月底,深圳已着手測試2條無人駕駛的巴士路線。

有讀者可能認為,目前國內科技產品大多利用AI作噱頭,毫無實際意義,這點筆者同意,確實是噱頭多於實際。但想深一層,這個新生事物日新月異迭代的年代,如果不允許民間百花齊放去試錯,待很多產品發展成熟,一炮而紅,你才一朝驚覺的話,等於先發者已完全掌握軟實力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後人難以追趕。情況就似現時歐美主流媒體,常驚嘆國內電子支付巨頭在海外跑馬圈地,後悔本國企業沒洞悉先機,加大力度發展,導致把電子市場拱手相讓云云,其實只能怪自己人後知後覺。香港社會就是一個忽視新興事物趨勢而受害者,先是無視科技潮流發展趨向,繼而不屑,自恃清高,最後才發現沒落在科技洪流,而不知所措,香港應盡早逃離這怪圈,快點醒悟!

無謂君facebook專頁

(微信ID:i-quan)

原刊蘋果日報


 城市科技應用大落後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