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YYZ / flickr

近幾日流傳中國東北瀋陽附近一帶的霧霾相片,不少人都親眼目賭 PM2.5 數值高於 1000 微克/立方米時的生活可以有多恐怖。

放眼東南亞,印尼的霾害仍然揮之不去,再次成為需要共同治理的跨國問題。 2015 年 10 月期間,印尼於中加里曼丹省錄得的空氣污染水平曾經一度升至 3000 點,受災人數據統計多於 2800 萬人,而鄰近的新加坡,亦因霾害需取消游泳世界杯。

霾害的主要成因是來自於印尼的山火,而引發山火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是當地的非法刀耕火種活動所引致,多年來一直是影響東南亞諸國最嚴重的空氣污染源之一。

面對印尼霾害的威脅,新加坡一直尋求多國框架去嘗試解決問題。例如新加坡早於 1998 年便在東盟的框架下推動設立處理霾害的專責小組,連結民間團體(例如 WWF-Indonesia )去規管企業活動。2002年,東盟十國簽署東盟跨境煙霾污染協議,直至 2014 年 9 月,印尼國會終於批准有關協議,並於 2015 年向東盟提交批准書。

雖然有關協議並未能阻擋 2015 年的霾害發生,但至少為鄰國進行聯合行動提供必要的外交框架。

由東南亞到珠三角的霧霾防治

其實霧霾絕非只是影響東南亞地區的區域性問題;冬天漸近,香港已經步入霧霾漸濃的季節。考察環保署近十年的數據,香港的各區的臭氧濃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尤以香港西部的地區影響較大。

與印尼霧霾的情況類似,影響珠三角的霧霾當中以對流層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最大。香港政府除控制本地車輛排放外,更應該與廣東省政府訂立相關的跨境空氣防治協議,以減低空氣中的臭氧濃度,減低霧霾對香港市民的健康影響。

具體而言,除《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粵港合作框架協議》、《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框架以外,香港政府必須加強自身在在珠三角霧霾的防治角色,除與省政府的合作外,如何加強民間團體的參與和在地監督,確保有關企業減低相關空氣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對流層臭氧的水平,成為當前香港政府進行霧霾防治的急務。


 由東南亞霾害到珠三角空氣污染防治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