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到,與其被動地等待政府推出解決方法,改善路上擠塞、及路邊空氣污染問題,作為小市民的我們,其實還是有事可做的。一月中,我們做了一個小實驗,覆蓋三種通勤模式:跑步、單車、私家車。(類似的實驗,香港首辦,英國有團體已做了一次,還請來了Vivienne Westwood上鏡:

所謂「提出問題,改變常規」,今次我們提出的問題就是:

上班繁忙時段,究竟以何種通勤模式返工是最慳時間? 何種通勤模式又讓我們暴露於最少的空氣污染中?

簡單來說,這個實驗是一個點對點的短旅賽,三個人從同一起點出發,去同一終點,探用的路線可以不同。鬥的是時間,也是空氣質素。

少少詳情 三人由同一起點(司徒拔道及寶雲道交界、港安醫院旁)出發,終點設在 東美花園 (位於皇后大道東、金鐘太古廣場旁 實驗開始時間約是上午九時,當日附近交通不算特別擠塞,天氣晴朗 三位參與者分別揹上、及於私家車車廂內配置手提微細懸浮粒子(微粒,PM2.5)監測器 模擬日常情況,我們決定計算私家車攞車及泊車時間。私家車泊在港安醫院訪客停車場 在此感謝三位參與實驗的朋友: 跑步 — 立法會議員郭榮鏗 單車 — 香港單車同盟陳家良 私家車 — 私家車車主許先生 實驗結果(詳細結果請看表一): 所需時間 最快到達終點是單車手,第二是跑手,最後是私家車手。 單車只需少於9分鐘便完成3公里的路程。相比起採用同一路線、相同路程的私家車需要40分鐘,單車明顯不受交通擠塞影響,及沒有因為泊車取車而浪費額外的通勤時間。 私家車手找尋泊位的時間比預期長。 私家車手由起點前往港安醫院停車場取車,及繳費(非百達通)需時約10分鐘。私家車出發、並由司徒拔道轉落皇后大道東後,用了約10分鐘找尋泊車位。期間曾一度駛往法院道擬停泊太古廣場停車場,但因為車龍太長而放棄,轉往灣仔尋找街邊泊位,輾轉間返回胡忠大廈停車場,泊在停車場5樓。由胡忠大廈停車場步行至終點東美花園又用上5分鐘。最後完成實驗需時40分鐘。   跑步比單車慢約10分鐘,但由於取道行人路,完全避開交通擠塞,而且不用泊車取車,最後比私家車快。 暴露於空氣污染(微細懸浮粒子、PM2.5)水平 單車、私家車及跑步暴露於的空氣污染水平相若。 跑手取道行人路,仍然錄得比馬路較高的污染水平,主要原因估計來自寶雲道的建築工程、以及皇后大道東的路邊空氣污染。最高污染達每立方米511微克,估計與途經的灣仔洪聖廟香火有關。 詳細路線

起點: 司徒拔道及寶雲道交界(港安醫院旁)  終點: 東美花園(皇后大道東、金鐘太古廣場三期旁)

跑步路線(3公里): [起點]-寶雲道-寶雲道公園 - 灣仔峽道 - 堅尼地道- 春園街-皇后大道東 [終點]

單車及私家車路線(3公里): [起點]-下司徒拔道-皇后大道東 -[終點]


結語 這次實驗當然不只為印證一些「呀媽係女人」的生活觀察 -- 原來馬路真係咁塞、 原來搵泊車真係咁難、原來跑步踩單車真係咁爽等等,而是希望以小見大,探討生活的價值觀。 正如很多日常上要作的決定,去哪裡吃飯、去哪裡搭車,我們會有一套價值觀,例如,最重視的是價錢、第二是時間、然後是方便、健康、或上述的混合等。這個實驗,會啟發你重寫某些價值的優先次序嗎? 這個實驗還帶來一些啟示,原來短途通勤,跑步或單車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何跑得或踩得更安全、更可行 (跑後有沐浴設施),正有待我們一同努力爭取。 小小實驗說不上有重大意義,尤其對部分人來說,返工要揸車有實際需要、又或是一種生活習慣、又或是一種品味象徵等等。不過,當生活被交通擠塞圍困,無力感爆燈的時候,不妨想起這個小實驗,甚或「的」起心肝,每星期選一日改變通勤模式,可能你會有不同的感悟。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