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退役NBA巨星高比拜仁(Kobe Bryant)乘直升機墜機身亡,終年41歲。這消息震撼全球,亦震撼着筆者。自中學以來就喜歡打籃球,看着Kobe出道至退休。近日因疫情關係,政府把所有籃球場都封閉,不能打波,在家回看昔日NBA相關影片,又想起Kobe。
Kobe因直升機失事而與細女一同過身,看了很多報道。有指他當年買入直升機的原因是希望多點時間陪伴家人,不想浪費時間於市中心的交通之上。就是為了每天省點時間,最終出了致命意外。投資路上有無類似行為呢?
經常聽到不少贏錢的故事,借一兩球孖展抽新股賺幾千元,以大(風險)博小(利潤)。近年最常聽見的是運用槓桿操作,買股票、債券或債基,為賺一點息差,可能只是每年10厘、8厘的回報。風平浪靜之時,未必會看見問題,但一出事就可被沒頂。
曾經有身邊朋友問筆者意見,因他正在研究借入7位數字的稅貸去買股票,例如建行。貸款部分的實際年利率可能只是三兩厘,而建行恒常都派5厘息以上。朋友就覺得賺着這一點點息差,再博股價升值,相當不錯。遇到此情況,筆者多會立即問︰「一定升的嗎?如果跌呢?」
投資需要學懂看見背後的風險因素,運用槓桿的更需要吧。常言道投資需要「交學費」,其實這是甚麼意思呢?很多道理,在沒有出事之前,任何人對你說多少遍也好,說話總沒有聽進耳朵。當出事了,輸錢了,交學費了,聰明人就能學精。當然,依然有不少人會賴運氣不好之類,沒有經一事長一智。
近年投資市場上,類似Kobe直升機失事的風險愈來愈多。早前大家經歷了持續大半年的香港社會事件,接着一次疫情令全球股市大跌,現在是否已見底也未知。這算是「直升機失事風險」,相信好多人也有損失,不少因槓桿而被沒頂,並非單單帳面上(跌過後又回升)的那種,算是交了真金白銀的學費。
遇上這次股災,筆者寫了多篇檢討風險的文章,有讀者認為筆者「馬後炮」,其實筆者覺得這正是最適合討論風險的時候。當「直升機」沒有出事,大家只會專注它在時間上的點點便利,你說甚麼直升機墜機風險都無人聽。當直升機出事,大家才會去關注其安全性,衡量乘坐它的風險。
話說回來,別因為怕出事就永遠不用槓桿,甚至不敢投資。因為直升機危險就要永遠走路嗎?這行為會浪費很多時間,達不到目的地。除走路以外,還有很多平衡風險與時間的交通工具吧。即使是直升機本身,也可好好研究事故成因,避免下次發生,增加安全性。
槓桿並非洪水猛獸,而且有很多學問,包括還款期、抵押品、按資產市值水平、息率高低、還款操作之類,而且它是雙刃刀,可加速與倍大贏利,亦有機會加速與倍大虧損。槓桿風險更甚者是最壞情況可能比想像中更壞,例如銀行出事時「收遮」,縮減孖展比例或call loan等。
投資者若能真正認識槓桿本質,找到可能有的死穴,再駕馭,可於投資路上好好幫你一把。有關借貸的考慮因素,多年前寫了不少文章於著作《積財智技》內,有興趣不妨看看。
文章連結: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