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葳言大意》的訪問播出後,感覺上看過的人也不少,因為過往不時都有接受傳媒訪問,包括報章、電視、電台,但這次反應不少,證明這節目的收視不錯。這幾天從不同渠道收到意見,有好的,有壞的,整體來說,好的佔多,真安慰。



收到不少pm,問能否告知有關我的背景,或者一些投資資訊的來源。這訪問令一些有緣人想認識我,從而對小弟的blog與著作有興趣,十分感恩。然而,若想問及一些個人投資操作的朋友,或許會感到失望了。你我沒有任何金錢瓜葛,萍水相逢,別把我當成一個理財策劃師噢。

有留言指整個訪問只是一個有錢人的故事,有一千幾百萬,放到銀行收息都夠,有什麼好學?看我還持有匯控、建行,就知不是高手了。實情是我並沒有說過我是高手,節目一開始已表明我只是一個平凡人。

至於「有錢」,我正在分享的,正是由無錢到有錢的過程。說來有趣,本身出身草根,今天被人指是「有錢人」,我又沒有中六合彩,又沒有買中爆升股,又被指是廢廢的低手,但今天又是「有錢人」,整件事好似有點矛盾。

另外,總有人認為持有什麼股票正反映其有多高手,買入強勢股就是大贏家,今天預知股災將至,坐在一旁的就是高手吧。對於預測未來的看法,訪問中也說過了,當中提到的人物文章《曾與四位美國總統共事的人》。我不太喜歡談冧巴,因為大眾正有這概念,無論說多少原因也好,不少人就只是聽見一個冧巴而已,這很危險。

類似現象發生於林森池身上,由於我提到林森池大師是由葳葳發掘的,一提起林sir,立即有人指他的國壽、中移動與匯控害人不淺。在留言中我提出了以下想法:

「其實預期的事沒有發生,或沒有預期的事發生了,投資者本身可能都好傷,還要因自己曾經透露過自己的分析而承擔及交代,這就傷上加傷。這也是我一向一不喜歡談冧巴的原因之一,即使寫出一整本書去分析一支股票,深度分享如何分析一支股票,但好多人眼中只會看見一個冧巴,若不是收錢做打手推股散貨之輩,其實相當不好受。當然,事情發展下去,留下來積極說冧巴的,恐怕都是有利益的。」

有人pm我提醒別買銀行股,原因是他認為十年一個週期,現正進入低潮,準備大股災,銀行亦準備供股,認為明眼人都看得出,叫我小心一點。我好奇問他背景如何,投資年期多長?他指自己只是新手,十年前曾經買過股票,之後都沒有沾手了。很感謝他,可恨自己投資十多年,仍沒有「明眼人」的眼光。

一向投資概念只懂跟著價值走,這一套比起預測未來更適合自己。始終,我對預測未來很有保留,訪問中亦交代過。

有身邊朋友亦有看這次訪問,表示我的投資操作其實相當適合上班族,尤其是中產人士,主因工作繁忙的打工仔根本沒太多時間去看管投資組合,此操作未必會發達,但能財務自由。

有意見對「財務自由」這概念頗為反感,大概意思指這是消極思維,令社會停止進步,更舉例李嘉誠這麼多錢也繼續工作,證明這世上哪會有「財務自由」呢?

其實當中有點謬誤,「財務自由」只是財務上的一個狀態,若生活上因為錢而失去選擇權,例如因為錢而需要去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失去與家人見面的時間,「財務自由」某程度上可以取回一些選擇權,但不一定代表立即要停止工作,選擇權有好過無吧。

如果整個社會都「財務自由」,是否影響社會運作呢?這是假設性問題,首先,這情況在香港不太可能達到,始終「財務自由」的人是極少數。

其次,全民「財務自由」的國家是有的,沙特等產油國,每一個國民一生出來就是「財務自由」,這樣的富裕,社會運作可以是另一個方式,請外勞來幹活吧。何解人們一定要工作呢?或者這是一個被人植入我們腦中的思想。

訪問中提到有苦主輸掉二十多萬元,我指這個金額買個教訓算是便宜。近年不少外地樓的推銷,可能一輸便是一輩子的積蓄。有朋友對此題材有興趣,希望我可以寫寫有關外地樓陷阱的文章,講得清楚一點,有機會可以分享一下吧。

整篇訪問上載後,還有一條短版訪問(內容與長版有點不同),有興趣不妨看看。



另外,兩年過去,又被經濟商學院邀請搞一場分享會。

有興趣的不妨留言一下,尤其看過訪問後希望進一步認識小弟的話,可以參與一下,感受一個平凡人淡淡然的分享,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