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有研究訪問近 800 位上班一族,了解他們上班通勤時間,發現交通時間愈少,職場快樂指數愈高。香港交通繁忙,交通擠塞問題嚴重,除非你是幸福的一群,辦公室鄰近住處,否則長時間通勤來往,一點也不出奇。目前香港的車輛數字上升至超過 82 萬,而根據 TomTom 公報的全球交通數據,發現原來香港人每日浪費 38 分鐘在塞車,在全球最塞車中排第 44 位,交通失衡狀況絕對不容忽視。(頭 3 位分別是墨西哥城、曼谷及印尼雅加達)

過分側重以車為主導的城市發展,不止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更影響健康。聯合國環境署就表示,交通運輸排放佔全球四分一的 CO2 排放,加劇溫室效應,更重要是若市民長時間曝露在高污染的環境,生活地區被過多車輛包圍,對健康亦會構成威脅。聯合國預期在 2030 年,交通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交通需求更會比現時多近 3-4 倍,加上汽車的替代能源及科技發展仍未成熟,屆時將會令全球的車輛排放更嚴重。

 

曝露高污染環境危害健康

為了在社會發展與市民健康取得平衡,不少城市都提倡可持續交通。其實可持續交通除了講求社會發展及流動性外,更重要是考慮環境、市民健康等。例如鼓勵市民多步行及乘搭公共交通,減少以私家車代步,逐步淘汰石油或汽油車輛,改以潔淨能源的交通工具代步。外國一些已發展及發展中的城市都正大力推動可持續交通。

例如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全國超過 5 成的 PM2.5 都是來自汽車排放,於是在今年 2 月凍結私家車和電單車的「擁車證」數量,從源頭減少汽車數量,同時亦鼓勵市民短途出行,步行或踩單車前往目的地。當然新加坡政府亦切實興建相關設施配合,例如在新加坡的鐵路站 (MRT) 附近搭建有蓋行人路,同時興建多條單車徑,鼓勵市民以最環保方式出行,接駁公共交通樞紐。新加坡政府目標是在 2020 年,將年均 PM2.5 濃度由 2013 年的 20 微克/立方米減至 12 微克/立方米,透過減車及推動可持續交通,保障市民健康。

 

保障市民健康為首要目標

在歐洲,不少城市亦積極推行無車政策,例如德國慕尼黑早在 2008 年已實施低排放區,禁止一些高污染車輛駛入市中心。為了有效實施有關政策,所有車輛都需先測試汽車排放量,高污染的車輛會被貼上紅色標示,指明不准駛入市中心。西班牙馬德里政府在 2016 年 12 月於格蘭大道,曾連續9日試行行人專區,同年 9 月,政府亦推動「無車日」,鼓勵大眾乘搭公共交通。無論是慕尼黑或馬德里的政策都是以減少市民曝露在高污染環境的時間為目標,鼓勵市民以綠色交通工具代步。


要推動可持續交通,需要有通盤計劃,例如城市發展方向、基建配套可行性等,才可以有效改善交通失衡,以至保障大眾,特別是學童健康。政府不能只作口號式宣傳,反而應該先從思維上改變,在制定有關政策時,以市民健康為首要考慮,而非只側重政策的可行性。


 【上班族之苦】如何行出可持續交通?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