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若元於2004年7月開始創立網台,當年叫「人網」,成功聚集了不少出名的評論員,佔據當時網台界超過九成份額。
成功其中一個原因,是今天想像不到的,原來當年蕭若元每月付出20萬元的頻寬費,差不多全香港只他一人會這樣做,所為的是同時有幾千人一起看聲畫的直播能力。
出名的評論員根本不可能自立門戶,因為只有透過「人網」直播才能接觸受眾,這算是擁有了一個有壟斷能力的平台。
到了2013年,開始有live streaming的出現,只收取數千元就可以提供直播服務,後來youtube也開始有直播功能,門檻大跌。不少政經界評論員也粉粉另起爐灶,每人拿著一部手機就能直播,蕭若元開始知道「人網」再沒有優勢,所以轉戰「謎米」,以拍片取代直播。
每月二十萬的頻寬費,這令我有點驚訝,十多年前,即使有internet,但要接觸到大眾原來也是如此的困難。今時今日,要接觸大眾,技術上就容易得多。
驚訝之餘,令我想起近二十年前的internet,無記錯的話,當年一個普通網站,如GeoCities自制website,同時點擊瀏覽量可能只是數十個,多於這個瀏覽數字人數,網址就會down,除非付費加大頻寬。
今天技術進步了不少,令我們忘記了這個年代。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今天的電視、電台還有多少壟斷性呢?
這令我想到一個新常態,在今天這個技術環境下,可說是任何人都能輕易接觸大眾,而吸引大眾注意力,並不一定靠實力、智慧、才能。反而越嘩眾取寵、奇門盾甲,更能吸引眼球。
不太理解的話,不妨到不同文章或影片看看留言,什麼「識睇當然睇留言」,從前不會聽到這些古靈精怪的思維聲音,今天都能輕易跑出來。
所以要出位,不難想到一些截徑,而截徑,當然不是依順傳統正途慢慢聚眾吧。總之講一些說話,舉一些旗幟,也會有一定凝聚力。
作為讀者、聽眾,有時都要小心過濾,尤其透過門檻極低的方法跑了出來的KOL,沒有經過任何檢測,亦未必打算負太多責任。
例如當年黃毓民至少都得到蕭若元賞識,也有各大報章與出版社邀請寫作。但早年,隨意一些年青人,只要網上拿著咪、手機或鍵盤,想發表什麼也可以,內容比偏更偏,比激更激,也能聚眾。
有趣的是,越能聚眾的人就越有叫座力,不少公司會找他們作宣傳、寫鱔稿。財經之地也有類似現象,我見過某KOL的一些文章,在回答讀者提問時,突然建議借「安信兄弟」,到底是真正為受眾好?還是為了吸金,你死你事?
今天有這樣的科技,機會比從前多,我們要好好珍惜。同時要小心,細心分析,以免好處變壞處。無可避免,出位、聚眾、宣傳、sell產品,將會是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