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竇初開的少男迷戀溫柔的女老師,青澀少女喜歡上帥氣的男老師......上述情境是不少偶像劇、言情小說常有的情節。不過,究竟為什麼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對年長者產生崇拜及嚮往呢?難道是「戀師情節」作祟?且聽專業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青春期易有「戀師情節」?醫:應為戀父/母情節轉移

在青春期之際對師長有過粉色泡泡般的戀愛幻想,是不少走過學生時代的人或多或少曾有過的經歷。可是為什麼此階段的孩子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情況呢?精神科醫師溫閔凱表示,在討論為何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特別容易對師長產生崇拜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其實坊間所謂的「戀師情節」,以心理學角度來看,又可視為「戀父/母情節」的轉移。而造成其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孩子無法從父母、照顧者身上無法獲得足夠的緊密性,轉而向位高、年紀較長者尋求安全感所致。

根據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五階段理論,人類在3~5歲時正值「性器期」階段,此時期的孩子在異性接觸上,多侷限於自己的父母親。因此,十分容易使男孩出現特別依戀母親,女孩特別依戀父親的情況。若此時未讓其對同性的父親或母親有所認同,就容易使其未來產生「戀父/母情節」。

 

青少年易崇拜、依戀師長?生活環境、成長背景是關鍵因素

且13~15歲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意識會逐漸發展、萌芽,進而漸漸對異性產生嚮往。而這樣的情感追求,在孩子普遍生活環境、接觸人事物受到侷限的情況下,便容易使其將豐沛的情感轉移至日常生活中,擁有獨特人格魅力、專長、才華的人身上,進而對師長、特定偶像產生崇拜。


溫閔凱醫師強調,正確的性教育不該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才著手。事實上,當幼兒開始有身體部位的觀念時,便應於日常生活教育其身體哪些部位是不能給自己以外的他人所碰觸。

溫閔凱醫師指出,若青少年從小在生長的家庭環境中,又缺乏父母的關愛,便容易於此一渴望感情交流的青春期階段對外尋求心靈的慰藉;甚至產生投射心態,轉而對像父母、照顧者般能提供其安全感,相對成熟的成年人、長者產生依戀。

除了缺乏關愛的者容易產生上述情感轉移的現象外,自幼過度依賴父母的青少年,在難以適應青春期必須離巢、自我獨立的情況下,也可能因此轉而尋找一個與父母親相似的替代者依附於下。

 

性觀念要從小教起!明確界定兩性界線,教會孩子拒絕很重要

正因為青少年對於感情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往往十分容易將崇拜、依戀的情感與愛混淆。再加上,東方人教育中又習慣以打壓式教育教導下一代,長時間下便易培養出不敢表達自身意見、情緒的孩子。若孩子本身恰巧有希冀依賴年紀較長的人格特質,而對方又抓住此一要點;在此情況下,便極易使涉世未深的孩子在面對崇拜的權威人士時,因習慣性順從而缺乏思考,進而服從其依賴對象不合宜的要求。

因此,家庭、學校及社會應從小培養孩子表現情緒、感受的習慣。此外,及早教育孩子正確性觀念、界定兩性界線更是不可或缺。溫閔凱醫師強調,正確的性教育不該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才著手。事實上,當幼兒開始有身體部位的觀念時,便應於日常生活教育其身體哪些部位是不能給自己以外的他人所碰觸;並盡量以開放、正面、平常心的口吻與孩子談論性,都有助於孩子學會拒絕及保護自己。



真正的「愛」,應該是兩方處於對等的位置,不僅情感能一對一相互交流,彼此更能隨著關係的緊密共同學習、成長,為自身帶來正向、積極的力量。

崇拜≠愛!彼此關係對等、相互成長,才是愛的真諦

除了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溫閔凱醫師也提到,教導孩子分辨崇拜與愛的不同,更是不可或缺!事實上,真正的「愛」,應該是兩方處於對等的位置,不僅情感能一對一相互交流,彼此更能隨著關係的緊密共同學習、成長,為自身帶來正向、積極的力量。

至於,所謂的「崇拜」指的則是崇拜者單方面對特定人事的才華、外貌而有所憧憬。且崇拜者在此段關係中多是義無反顧付出的一方,不但對方不會給予相對的回應,更可能為了討好對方而喪失自我。

最重要的是,相較於雙方互相坦承、展現真正自我的「愛」,崇拜者對於崇拜對象,多只看到對方最美好的一面,對於其真實樣貌卻是一無所知。一旦希望幻滅,往往會使崇拜者感到極大的心靈衝擊。尤其是,對於正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們更是難以接受。

 

堵不如疏!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應以正面態度探討

有鑒於此,溫閔凱醫師也提醒,父母親除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給予適當的關愛外,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面對小孩青春期階段對異性的崇拜、嚮往,以及對於性的好奇,家長與其避而不談、放縱孩子透過網路搜尋似是而非的性知識,或是,私下自行探索,不妨保持開放態度,以正向態度與孩子談論、溝通,都有助於避免孩子因懵懂無知而偷嚐禁果。


 青春期易有「戀師情節」?揭開愛和崇拜的真相…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