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帶著六個月大的寶寶來兒科門診打疫苗,聊天過程中,媽媽提到前幾天幫寶寶剪指甲時,不小心剪太深,當時寶寶立刻放聲大哭,但大哭一聲之後,卻再也沒有任何聲音。然後寶寶的臉色開始變暗,全身肌肉癱軟,一副快要昏過去的樣子。
媽媽此時慌了手腳,急忙想到對他嘴巴吹氣,幫他做人工呼吸,後來寶寶哭了出來,臉色才恢復紅潤。以上描述的狀況,正是「幼兒摒息症」(Breath holding spells)的表現。
幼兒摒息症的成因和症狀表現
幼兒摒息症,目前沒有儀器或檢驗可以診斷,確定診斷主要是靠家屬描述的病史。此外,它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推斷是因為呼吸調節系統尚未健全所導致。若孩童本身患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癲癇;及缺鐵性貧血,疾病發作可能更頻繁,症狀也會更嚴重。
症狀表現通常是在孩童受到驚嚇、疼痛的刺激、或生氣、遭斥責後,短暫劇烈哭泣,接著呼吸便突然停止。由於腦部缺氧,臉部、嘴唇慢慢地開始變紫青色,並失去意識,身體肌肉軟弱無力;若持續更久,可能會出現抽搐現象,發作時間維持數秒鐘到數分鐘不等,多數孩童會自行恢復。
疾病發作時的處理
孩童第一次發作時,父母難免會倉皇失措,但請不要過度慌亂,可先透過適當的安撫或注意力的轉移,讓孩童停止哭泣並平靜下來,若發作次數頻繁,常常一哭就忘了呼吸,可錄影拍下孩子發作時的狀況,在就診時方便醫師做鑑別診斷。
而嬰兒和1、2歲以上的孩童,在疾病發作時,父母要注意的地方有些許不同。因為嬰兒會哭到憋氣,常是受到驚嚇或是疼痛的刺激所致,所以適當的安撫,就能讓寶寶停止哭泣並恢復呼吸。
若頻繁發作,父母可準備冰毛巾放置寶寶前額上,來縮短症狀出現的時間。若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至5分鐘,可透過刺激讓寶寶恢復呼吸,例如指甲用力刮寶寶腳底板、手指持續用力按壓「人中穴」。
倘若孩童出現抽搐現象,請先讓孩子側躺,以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絕對不要放任何東西到他嘴巴內!因為放置過程可能造成牙齒或牙齦受傷,放入的東西更可能阻塞呼吸道。
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孩童,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或肺部疾病,當其抽搐或昏迷時,應進行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異物、給予心臟按摩及人工呼吸,然後立即送醫治療。
若是1、2歲以上的孩子哭到出現幼兒摒息症,除了因為受到驚嚇或疼痛刺激外,還有可能是因固執的個性使然,習慣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希望達到內心目的。例如買不到玩具時,哭到聲嘶力竭來迫使父母讓步,結果引起疾病的發作。這時父母的安撫未必能見效,建議處理的方法有兩種:
減少哭鬧的機會,哭鬧時可在旁先冷處理
減少哭鬧當然可以降低疾病發作的機會,但父母的原則尺度仍需有所拿捏,不能讓孩子藉此作要脅,讓他為所欲為。遇到孩子哭鬧時,父母可採用冷靜法,先從孩子身邊離開幾步,但待在看得到他的地方(這樣若見孩童狀況不對,可馬上處理)。
讓孩子獨處一段時間,父母從旁觀察,勿再火上加油斥責謾罵,等情緒較平靜後,再跟他溝通,情緒冷靜後先肯定他此時的表現,並鼓勵孩子要用口語表達感受,讓孩子學習如何正確與人溝通。
若耐心引導仍有情緒障礙,及早轉介兒童心智科
孩童2歲後應該要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倘若家長耐心引導,孩子仍只會表現激動情緒、行為時,有可能會是發展遲緩、自閉症、語言或情緒障礙等潛在問題,父母應及早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做評估,必要時接受治療。
治療及預後
目前這個疾病無從預防,但若發作頻繁,仍建議父母帶孩童作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心肺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缺鐵性貧血等問題。對於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孩童,經鐵劑治療後,證實可降低疾病發作頻率。
一般來說,大部分幼兒摒息症發作的症狀輕微,目前醫學上也並未發現,它會造成孩童智力不足或腦部傷害。通常在孩童5、6歲之後,呼吸調節系統發育完全就會自行痊癒。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讓父母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孩童發作時知道如何處理,並且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就醫。對於這類的孩童,教養本來就需要多花些功夫,父母有任何需要,相關醫師都能給予協助。
本文出自:阿包醫生診療育兒故事
小心!寶貝哭到停止呼吸 原來是因為…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