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日高 @進步教師同盟】

過去80萬年,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維持在百萬分200至280(ppm) 之間。人類自工業革命後,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地球的自然變化。2007年一群關注氣候變化的人士成立350.org組織,呼籲人類將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350ppm之內,以免。可惜的是,剛過去的9月,科學組織Climate Central宣佈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永久越過400ppm[註1] 。

生活在香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帶來的氣候變化暫時未至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生態系統則不然,海水溫度的上升足以引致生態災難。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澳洲大堡礁目前有93%的珊瑚白化。有生物學家以人類比擬,大堡礁正處於需用維生系統續命的狀態[註2]。可見,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對地球影響深重,改變人類行為模式刻不容緩。

 

碳強度只是一個走數指標

作為先進城市,香港政府亦有相應措施應對氣候變化。2007年《施政報告》宣佈以2005年為基數(每千港元本地生產總值27.6公斤),目標2030年降低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 25%。2010年環境局增加目標,建議2020年把碳強度降低50-60%[註3]。但是2015年環境局公布的《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只將目標定為2025年減少40%,確實不知道政府以甚麼理據調低目標。

事實上,以減少碳強度為標準,對減少碳排放的成效有限。畢竟碳強度不是碳排放絕對值,而是每一單位本地生產總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例。雖然香港2012年的碳強度比2005年減少20%,但實際碳排放量卻輕微上升[註4]。假設未來香港生產總值持續增長,即使碳強度再減少,碳排放量仍可能繼續增長。以碳強度為標準只會淡化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無助減少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

加上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維持市民所需的糧食和工業製品主要依靠他國,生產這些產品期間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並沒有計算在香港的碳排放量。而政府統計香港的碳排放,亦不會將國際航空和航運計算在內[註5] 。因此,依賴外來進口的香港人實際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肯定遠比政府所公布的約6噸為高。

不少國際環保組織會以碳足印(Carbon footprint) 計算每個人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其好處是評估範圍涵蓋所使用產品的原料、生產、運輸和加工等整個生命週期,較為全面地衡量人均碳排放量。根據兩個資料來源,香港的人均碳足印有29噸和19噸碳排放當量[註6] ,兩項數據都顯示香港人位於世界前列位置。而且近年香港資訊科技普及,我們使用電子產品、數據系統和雲端服務亦會消耗能源,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註7] 。可以說,作為發達城市,香港人對全球暖化的「罪責」絕對不少。

 

香港人應承擔更多減排責任

筆者記得小學的時候,教科書告訴我們香港的四季分別是春天(3月至4月) 、夏天(5月至8月) 、秋天(9月至10月) 和冬天(11月至翌年2月) 。可是現在,不少人到12月仍可穿著夏季衣服。1995年香港氣溫達攝氏33度的酷熱天氣只有7天,2015年已增加至28日[註8]。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變化經已在香港出現,天文台亦警告人類持續現行的發展模式,2020至2029年間開始香港可能再沒有冬天(氣溫低於攝氏12度的日子) 。

要知道即使人類此刻立即停止所有碳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鞭尾效應(climate whiplash)仍會影響地球上萬年[註9] 。人類碳排放製造的災難離我們越來越近,任何先進社會都沒有走數的空間。今日香港社會已經足夠富裕了,是時候為過去經濟增長所造成的碳排放承擔責任。香港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減排目標,同時每一個人都願意承擔更多減排責任,減輕未來人類承受我們留給他們的苦果。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本文為修訂版。

 

註釋:
[1] Brian Kahn , Climate Centre, “The World Passes 400PPM Threhold. Permanently”.
[2] Charlotte England, Independent, “New pictures show Great Barrier Reef is not repairing itself as it should”.
[3] 環境局:《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
[4] 見環境局:《香港氣候變化報告2015》,頁21。
[5] 環境局:《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頁11。
[6] 2001年香港人均碳足印為29噸二氧化碳當量,見Edgar Hertwich and Glen Peters, Carbon Footprint of Nations: A Global, Trade=linked Analysis. 2004年香港人均碳碳足印為19噸二氧化碳當量,見網站Carbon Footprint of Nations. 筆者認為短短三年香港的人均碳足印難以大跌10噸,估計兩個資源來源採用不同方法。可惜筆者未能找到年份較近的的碳足印數字。
[7] 如果雲端是一個國家,她的用電量是全球排第五。見綠色和平:《黑色雲端: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情況》。
[8] 香港天文台數字。

(攝:Alex Leung)


 香港不能逃避減排責任

 https://www.facebook.com/progressiveteacher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