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看前景還是看往績?看往績只是倒後鏡,這有何用呢?不看往績又有何依據呢?這都是不少投資者會問的問題,今天分享一下我對這命題的想法。
Jordan:
如何選擇好公司作長線投資?
很多時業績的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的表現,是否個earning trend keep到就可以?keep不到是否應該換馬?好像即使做完詳細分析都不一定可靠。
止凡回應:
過去業績絕對不代表未來,這差不多是常識。尤其不少投資項目有價值陷阱,有些是有意的,例如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見《找個誠實的基金經理》,文章內第六點指出基金造假的問題,單單參考過去業績定必出事。
有些是無意的價值陷阱,看往績很有價值,突然價格大跌,令價格相對往績變得抵買,可惜及後價值也大跌。黃國英在往日的講座中說得好,價值投資不是買抵買的東西,而是買價值會上升的東西,這個觀點令我啟發不少。
分析企業,看其前景,尤其科網、創新類型企業,往績與未來可以大不同,如果有心有力捕捉這些有潛力的股票,一定要對企業的前景有相當洞察。大家又可以看看黃國英對Tesla、facebook等企業的看法。
話說回頭,分析大部份企業時,其業務多數沒有科網、創新類型企業般變化得大,其往績仍是一個好依據,但不可能單看往績就預計到未來景況也一樣的,重點在於如何演繹往績。
往績可以給投資者不少啟示,對企業有一個感覺。例如我很喜歡在分析企業時,看其在過往大事件時的表現(是年報內的數字,而不是股價),好像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海嘯等,看看它的盈利能力如何受到影響,看看管理層對環境的觀察與應對,又看看往後三兩年如何面對自己的承諾。如果過往有大動作,例如供股、合股、派特別息等,又可以看看其理念如何,事後多年又是否見其好處出來。
這些東西都看過了,再看看這企業今天的管理層作風有何改變?環境又有何改變?即我在看這企業的歷史,往後的日子是否還是這家企業呢?還是管理層早已面目全非呢?
好像思捷,往績是如此的厲害,但原來主要管理層都已經「跳船」,藍籌地位也失去,歐洲出事,銷售數字大走樣。投資者若還拿2001年至2007年的風光日子來研究,這絕對有問題,因為你在研究的企業都面目全非,差不多是另一家企業似的。
分析往績,又認為往後的日子這企業與大環境沒有兩樣,憑這些數據大概能對這企業作個定位。你不能準確預測未來數字,但至少你好像相對比較熟識這企業的運作與管理層作風,自然能作最合理的預期。
巴菲特也一直利用此方法,他收購的一些企業,有上市的,也有不上市的,選擇時都是靠往績去作出未來預期的推演。收購不少沒有上市的企業時,巴菲特成為老闆後,絕大部份的被收購企業都不會被調動管理層,或者不會對企業的營運作出太多改革,巴菲特需要保留被收購企業的「靈魂」,因為他揀選這些企業是透過其往績作決定,他需要確保這些企業的未來也是同一個樣。
當然,預測未來這回事,永遠沒有百分百的,一家企業就算過往100年都無問題,轉換過十次管理層也沒有影響企業表現,但突然明天就破產,這也有可能。我們看看雷曼這家百多年歷史的投資銀行下場如何,曾聽過雷曼在清盤前不足一個月,還有買家希望大手買入其股份,因作價問題而被其行政總裁拒絕,可見這企業在出事前連內部高層都未必意識得到。
靠過往業績預測未來這個方法絕對也會出事,就算連巴菲特也不時失手,不過看見其身家,我偏向相信這方法的合理性。我認為作為投資者,即使做了合理的事,也不代表一定有非常好的回報,但我不會因此去做不合理的事。
好比奧運香港單車選手李慧詩,上屆奧運拿個銅牌,今屆奧運花了兩年準備,為訓練所以半年沒有返香港,可謂付出不少,準備充足,信心十足。誰知比賽時被其他選手碰到而炒車,傷口痛得不能睡得安好,繼而影響後來比賽,最後只能空手而回,傷心落淚。我們能做的,應做的,合理的,都做好了,事情如何發展?得到什麼結果?誰可預計呢?某程度上還是要交給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