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坊上所收集到的問題,也有一些頗為生活化的,可見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未必是有關投資操作的。
越細微的生活細節,有時越影響大,不知大家有否看過一些數字,每天進步1%跟每天退步1%,於一年後的分別如何呢?
Roden:
想問下「開源節流」,我明白到想財務自由「開源」同「節流」都同樣重要。但在節流方面自己比較弱,止凡兄對節流的心態是怎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呢?
止凡回應:
其實今天我都沒有刻意節流,因為花錢的效率最大化早已經植根心中,所以在花錢時都按這模式,達至很好的節流效果。
如果剛開始的話,我建議可以考慮先養成記帳的習慣,blog內也有文章談論過的(見《運用記帳app》),一方面可以記錄開支,知道財務自由的達標情況,另一方面,有了記錄,就可以定時檢討自己在哪方面的支出需要改善,成效如何,不妨一試。
後記:
這星期的iM專欄剛好登了一篇有關花錢的「目標為本」與「成本效益」的文章,當中有一個買手機考慮的例子,配合這個工作坊Q&A,不如節錄出來讓大家看看。
舉例如選擇一部手機,如果用家是一位一把年紀的老人家,有很深的老花眼,今天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他們看不清楚亦聽不清楚,他們根本不懂用,亦用不著。老人家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只是打出打入,對於他們來說,買一部便宜十倍而適合老人家使用的簡單手機可能更適合。
就算不是老人家,也要看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所有功能是否能「用盡」。例如,不常利用手機來打機、看片的中年上班一族,手機除打出打入之外,還要上網、收發訊息、收發電郵、記錄日記、拍照、錄音、處理簡單文書之類,其實以上功能,市面上各大品牌三幾年前的手機型號也能處理。Steve Jobs去世後,感覺上智能手機只是在追逐一些記憶容量、拍照及顯示像素、處理速度,而實際功能上的突破欠奉,所以在選購手機之時,會否選回早幾代的型號呢?這些舊型號手機每每比最新型號便宜一半有多。
在選擇手機時,我們多沒有把「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想法,總喜歡最新型號,這到底是需要?想要?還是炫耀?當然,相差三幾千元,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未必值得廢神,這例子只想說明一種心態,單從選購一部手機,也可以窺視自己有否考慮花費的效率。除了手機,生活上還有很多細節,每每考慮一下「成本效益」、「目標為本」。
類似以上選擇手機的例子,算是帶出一個節流的態度,每個人生活習慣都不同,開源節流沒有好定義,但可以從這類「見微知著」的事情去反映,是生活與消費的一種態度。
還記得巴菲特說過,如果某公司的CEO有一天起床後表示開始要替公司開源節流,他便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開源節流應該是公司每一天都會做的事情,特意去想開源節流的話,這反映那位CEO並沒有把開源節流化成他的管理與生活態度。
節流怎考慮 【工作坊Q&A】
https://www.facebook.com/cpleung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