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韓流」湧動背後的推手是「文化立國」的戰略。轉自《解放日報》

韓劇《太陽的後裔》不僅在韓收穫超高收視率、創下了播出電視台近年來的迷你劇收視紀錄,在中國視頻網站同步播出也掀起了收看熱潮,可謂是繼《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之後的再一次「韓劇狂潮」。

韓劇的走紅,其直接受益者不僅僅是韓劇製作方與演員,也包括韓國的文化產業、旅遊業等。據韓方統計,在該國文化產業中,每多100美元的輸出,就會有400多美元的產業拉動。韓國政府則表示,力爭韓國文化產業產值的世界市場份額,由2010年的2.2%提高到2020年的5%,促使韓國成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的強國。可以說,韓國政府利用韓流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最終訴求是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不能不說,韓劇背後有「野心」。在國土面積10萬平方公里(跟浙江省差不多大)、人口僅5000萬(相當於山東省一半),並沒有什麼傳統海外文化市場的韓國,韓劇帶動韓國文化產品大規模向外輸出,並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創造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政治效益。這確實值得我們關注其背後的成因。


舉全力推文化走出去

韓劇的走紅其實也就是這20年來的事,而這的確也與政府支持有最直接關係。1998年經濟危機發生之後,韓國開始反思經濟發展模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思路,先後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21世紀文化產業設想》等發展規劃;並加強文化立法,制訂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修改了《著作權法》《保護電視電影法》《唱片錄像帶暨遊戲製品法》等多部法律。對文化的財政預算不斷加大,2014年韓國政府文化相關預算達到5.3億韓元,約占國家財政總預算的1.49%。2013年,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為支持韓國文化產品出口,將相關資金支持從當時的1.2億美元增長到2.2億美元,增長率超過80%。與此同時,韓國進出口銀行為支持韓國文化產業走出國門所提供的資金支援,也將從1.8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5億美元。

可以說,韓國對文化的扶持動用的是「舉國體制」,不遺餘力。為了促使韓國文娛產業的向外輸出,韓國政府在全球設立了30多個韓國文化中心,以方便與當地政府和粉絲交流聯繫。為了推廣韓流,韓國政府甚至不惜動用「外交手段」,韓國政府自己出錢購買韓劇版權,在他國電視台免費播放。此外,韓國政府還會通過搭建平台、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援和服務,以促進文化的輸出。通過各種手段,韓流衝出亞洲,在拉美、歐洲也日益具有影響力。

 

文娛產業高度工業化

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外因,韓劇的走紅歸根結底在於韓國文娛產業的高度發達與成熟。一部電視劇包含編、導、演和拍攝製作組、原聲製作等多個元素,韓劇里的每個元素都可以進行規模化、專業化、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拿演員行當來說,韓國流行的是練習生模式,演藝公司相中一大批年輕人,以流水線、科學化、規範化的流程給予他們全套的「韓式培訓」。一個練習生從進入培訓到最後出道,前後平均需要5年時間,但練習生淘汰率很高,就算出道了也不代表會成功。20個出道藝人里平均只有1個能夠在觀眾那裡留下印象,說明韓國娛樂圈的更新率極快。即便這些年來韓國練習生模式的「不人道」遭遇諸多批評,但這種流水線式的偶像培養方式,的確保證了每個出道藝人高標準上線,每個偶像本身也都實力過硬。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韓國頂級演員,單集片酬也僅在1億韓元左右(60多萬元人民幣),這在國內是二三線明星的片酬。演員片酬占比不大,充分說明其只是工業化生產中的一環,投資方因此可以將更多金錢用在提升質量的刀刃上。

連藝人都可以規模化「包裝」,其他就更不必說了。韓國拍攝製作團隊的專業化也是頗有口碑。如今中國許多本土大片的特效都是交給韓國特效公司做,因為對方「尊敬導演,好溝通,能吃苦。但真正關鍵的,仍然是技術」。比如做一個老虎畫面的特效,「一個人不會做特別多的工作,我負責老虎頭上的毛,你負責老虎的腳。所以相對比較精,大部分中國的團隊做不到分工這麼細。」(據《南方周末》)一位國內女明星反映,用韓國的化妝和燈光,上鏡效果看上去天然水靈;而碰到我們自己的燈光師打不好光,只能讓化妝師使勁撲粉,呈現效果就不都那麼理想。正是重視小細節,幫助成就了韓劇畫面優美、鏡頭講究、原聲好聽的口碑,連演員的着裝、口紅等次要素都能掀起時尚潮流。

 

對於編劇權威絕對尊重

韓劇工業化生產的另一特點是對創意的絕對尊重,流水線的東西是可替代的,但創意卻無可取代。韓劇是屬於編劇、導演負責制,編劇有權選擇導演、演員,即便是一線藝人都得對編劇畢恭畢敬。當然,編劇的權威也來自於劇本,要贏得尊重就必須拿出好的劇本。在這樣的機制下,編劇就得不斷創新、敢於推陳出新,因此韓劇的好劇本不斷,自我更新能力非常強,一次次引領新潮流。就像韓劇二十年來男主角始終在不斷進化:白馬王子——霸道總裁——穿越——精神病——外星人,編劇借此引入了種種新元素。而在最近的 《太陽的後裔》,內里還是帥哥美女的言情故事,編劇卻將人物的身份設定為特種部隊戰士與醫生,將戰地、醫療、愛情、主旋律融合為一體。

在中國影視圈明顯存在腦體倒掛現象。明星最大,就連毫無演技的所謂「小鮮肉」一部劇都敢叫價幾千萬,可占製作費用的一大半。編劇地位很低,劇本不斷返工、被肆意更改、拿最少的錢、不受製作方待見。其結果是明星雖大牌但演技為零,拍攝製作費用不足只能偷工減料,編劇創新動力不足……如此一來,電視劇怎麼會好看?又以什麼樣的軟實力輸出?

雖然這些年來,《甄嬛傳》《琅琊榜》等國產劇也都曾走紅國外,但相較於蔚為壯觀的「韓流」,我們走出去的國產劇仍是極少數,在本土之外引起的轟動效應也遠遜色於一般韓劇。我們有不斷扶持國產劇的文化政策,但國產劇要真正走出去,還得從根本上提升整體製作意識、觀念和水平。當我們的每一部劇都能精益求精,首先有誠意感動國人,我們自然不愁電視劇「中國製造」能在國外頻頻掀起「華流」。


 火爆韓劇背後的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