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在21日的虎嗅F&M創新節上,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為觀眾們帶來了開場的第一篇演講,話題充滿未來感還頗有些燒腦,提出了一個獨創的概念「自組織」。吳甘沙認為,未來自組織會成為創新力量的主體,社會的創新權力也將從組織轉移到個人/自組織。演講題為《從分享到生成,創新在自組織力量》。
各位虎嗅F&M的同行們,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這個話題跟我以前的任何一次演講都不一樣,我試圖去探討一個非技術的話題——關於趨勢。我們都身處趨勢當中而往往不自知,拿我作為一個例子,我2000年加入英特爾,十幾年主要專註于系統的技術,卻對身邊互聯網的磅礴大潮視而不見,可以說是一個教訓。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在社會創新的模式切換當中,從共享性的經濟到生成性的經濟。在這個轉變當中,我們個人和組織應當如何應變?
從協作性消費到協作性創新
那麼共享經濟應該說是今年高逼格的熱詞之一,雖然Airbnb和Uber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我們還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但是共享經濟畢竟是在中國星火燎原了。這張圖來自《經濟學人》,大家可以看到的是,你擁有的任何空閑的資源,從一個小閣樓到以前衝動消費的一個奢侈品,你都可以租給他人,讓他臨時消費。這樣一種形態,使得我們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更低,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資源上網,並且被發現。那麼其餘的呢?你就躺着睡覺收錢就可以了。而且資源就可以非常寬泛的,像Recycle Match這樣的平台,甚至可以把你的垃圾變成別人願意去購買的寶貝,而且這個資源並不僅僅只是物,也有可能是人。比如說人的威望和時間,你的威望事實上是可以被別人去消費的,你可以去購買大V們在8點20分給你轉發,同樣普通人的時間也是可以被消費可以被貨幣化的。比如前兩年有在淘寶上租一個女友帶回家過年去見父母的。所以,共享性經濟的本質是協作性的消費,一個人有需求,而另外一個人有資源,可以滿足這個需求,兩個人通過互聯網產生了連接和信任。
大家知道,我們互聯網技術正是能夠去覆蓋長尾的資源供給和需求,能夠降低交易的成本,能夠最小化信息的不對稱,所有這些放在一起,只要能夠在合法化的前提之下,我們整個的社會運行成本就會更低,浪費更少,效益更高。但是請大家注意,我們這邊用的詞是協作性消費,消費並不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如果能夠實現從協作性消費到協作性創新這樣的躍遷,我們這個社會的效益一定更能得到數倍、數十倍這樣的提升。有人就說協作性創新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情,Clay Shirky整天掛在嘴上的就是協作性創新, 他基於一個假設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是有才能的長尾的,他們擁有認知的盈餘和自由的時間,願意無償貢獻給公共的目的,並且從中創造生成新的價值,大家注意生成這個詞,他生成新的總體價值比節約帶來的價值要大很多。
但是我想說的是,即使我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對於這種無償的奉獻,它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續性,我是有懷疑的。於是我開始在看另外一種可能性。ESP Game是一個遊戲,大家付出時間換來樂趣,這裡大家可以注意到,他並不是單向的奉獻的過程,他是雙向的交換過程,我付出時間換來樂趣。最有意思在於大家玩遊戲過程當中,同時完成對於圖片語義的標記,無論谷歌圖片搜索還是百度魔圖也好,他們背後計算機的算法都是用大量已經標記的圖片作為訓練的樣本。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圖片的標記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完成了,他實現了一種新的總體價值。
另外一個案例叫duolingo,同樣它是一個雙向的交換過程,我付出時間,換來新的語言技能,是一個語言學習的網站。但是有趣的是,你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你需要做大量的翻譯題,你要翻譯大量的句子,這些句子從哪裡來?都是從互聯網的網頁裡面來。你學習語言的過程事實上是對整個互聯網進行翻譯的過程。這就是一種驚人的總體價值。一百萬個人,80個小時的學習過程,就能夠把整個wikipedia從英語翻譯成西班牙語。這就是生成性經濟的魔力。
生成性經濟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理論上來說每一個經濟活動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總體價值,一個是個人價值,為了這麼一個目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他們形成無限的臨時的動態的連接,連接承載着物與物的交換。這個物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時間、勞動、技能、知識,甚至滿足感,這個交換過程是一個提升個人價值的過程,同時在協作性創造中貢獻總體價值的過程。那麼在這樣一個生成性的經濟當中,我們個人,或者是組織,該怎樣去生存?甚至去致勝呢?
自組織:我是一個business,不再是一個businessman
我這邊想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叫自組織,我們個人自己就是一個組織。我想引用JAY Z的話,「哥們,別叫我是一個businessman,我是一個business,man.」我對我自己負責,這就有點像羅輯思維講的那種自帶系統,隨時插拔的U盤化生存狀態或者個體戶生存狀態,這樣的自組織未來怎麼樣和新型的組織進行交互完成創新權力的更替呢?我這邊想用五個案例:
第一個,我們自組織需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價值,我們的時間有價值,我們的技能有價值,甚至是我們的數據也有價值。Datacoup是一家Startup(創業)公司,它願意每個月付你8美金,購買你的數據,你的Facebook數據,Twitter數據,銀行的交易數據。Facebook\Twitter和銀行,事實上已經把你的數據變現,可你事實上沒有得到分紅。Quirky把你的數據賣給這家公司,你事實上自己把你自己的數據變現了。當然我認為這還並不是一種非常完美的終極狀態。因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說,我們不但認識自己的價值,還要能夠決定我們的價值。每個人的數據是不是都值8美金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我們需要積極地去參與這些動態的臨時的交換。Quirky是一個思想眾包,把中間傑出的創意變成現實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去提交創意,或者參與改進別人的創意,那麼其中好的創意一旦被社區投票選中以後,就可以變成真正的產品,而創意的原始發明人,以及一系列的貢獻者,就可以獲得很大的分成。所以要積極的去參與這樣一種交換。
第三個,在交換的過程當中提升個人的價值。那麼我看到Kaggle這麼一個平台,這個平台是一個社會化的大數據分析的平台,我看到無數的草根都脫穎而出。最近一個案例,休利特基金在Kaggle平台上發起一個競賽,希望能夠找到對學生的論文自動化評分最好的算法,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三個學生戰勝了11家專業的教育評測公司,而這三個學生剛剛在斯坦福的機器學習的MOOC上面完成他們的課程,在kaggle上面,事實上每天都有這樣的事情在發生.
第四個,我們在把技能變現的同時也在模擬新的技能,在Odesk和Elance,自由職業者把自己的價值技能變現的同時學到很多新的技能,最後作為自組織,我們需要同時融入很多動態的新的這種組織。比如說這家Business Talent Group,在全球雇傭了三千五百位專業人士作為兼職。他們把任務切分成小的項目,由這些兼職完成,所以對於自組織來說,我們需要在這些臨時的動態的新的組織裡面迅速的找到我們新的定位。
那麼Jaron Lanier是美國的一個意見領袖,他寫了這麼一本書,叫《誰是未來的主宰》,他的理論非常悲觀,他認為當權力和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越來越集中到巨型互聯網公司的時候,個人將失去未來,中產階級將慢慢的退化,甚至是消失。傳統的社會,大家的收入曲線是中型曲線,財富在中產階級的手裡面,但是將來會越來越蛻變成一種贏家通吃的現狀。事實上無獨有偶,前不久虎嗅的聽書會上,吳軍博士也分享了類似的觀點,只不過場景變成了機器智能爆發性增長的未來,98%的人未來是沒有立身之地。
這是佔領華爾街的一個場景,他們的口號是「我們是悲催的99%」,1%的人的財富越來越大,99%的人的財富越來越少。1%的人導致金融危機,而後果需要99%的人承擔,那未來是不是一定那麼悲觀呢?
我想如果說未來是生成性經濟主導的話,可能並不是那麼悲觀。如果說,我們99%的人真正的掌握了創新的權力,掌握了財富的分配的話,這99%,將是未來的支柱,這就是自組織的力量。
謝謝大家!
From 吳甘沙
英特爾吳甘沙:自組織將使「悲催的99%」掌握社會創新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