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自殺」二字,大家腦海會以「是愚蠢的做法」、「做傻事」來auto complete,但其實自殺的人不蠢不傻。真正的蠢人福大命大,懵懵懂懂過人世,說不定還能撈個高官爵位。走到自殺這一步,當事人必先思量過「活下去」和「死了算」這個天秤的兩邊,得出「生無可戀」的結論才去輕生。

十幾二十歲的花樣年華,理應多姿多采、充滿期盼。到底是甚麼風氣和制度,令年青人覺得生無可戀,一時很難說清楚。身為家長能做的,其一是小心不要奪走年青人對生命的期盼。

回想少年時,每天在期盼甚麼?跟鄰校男生煲電話粥、放學後逛唱片店、看下一期漫畫和Yes!Idol、話劇組綵排和演出…… 上述無一件是父母眼中的正經事,但我和不少同代人都是期盼著這些東西去「虛度青春」。

現在孩子沒有時間虛度青春,彷彿連睡覺都浪費光陰。為人父母者老實問自己,年少時的動力和衝勁,是來自踢波拍拖,還是日日溫功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何況是自己兒女?奪去年青人期盼的東西,不讓他們踢波拍拖打機聽歌,難怪年青人生無可戀,覺得做人如坐牢,壓力爆煲也不懂如何發洩減壓。

每件事過份沉迷當然不好,顧著打機也會打到腦退化。不過觀乎香港的情況,似乎是學校家長沉迷催谷學子讀書,要比學子沉迷玩樂嚴重。父母或會辯稱子女不是只得讀書,他們也有興趣呀,琴棋書畫不就是孩子期盼的東西嘛。君不見出入琴行的孩子哭喪著臉,甚至大吵大鬧不願學琴?家長悉心安排的鋼琴、芭蕾、奧數,真的就是少年期盼的東西?

曾經替小女報名參加合唱團,希望她從中接受音樂訓練和享受群體學習、上台表演的樂趣。在waiting list排了好幾個月,終於能帶她去上課了,女兒卻扁著嘴說不喜歡。老鼠拉龜了幾個月,眼見合唱團同學歡天喜地,唯獨女兒耽天望地,為免折磨老師、浪費親子時間,我替女兒申請退學了。女兒不愛唱歌愛畫畫,就讓她學愛學的,讓她對真正心愛的事情有所期盼,多好。

回想自己讀書時,每天都面對父母的囉唆、老師的責備、同學的取笑,卻未有萌死念。年輕時有期盼的東西,也把自己看得很高,例如:話劇組即將演出,有整台戲等著我,我死了誰來演?

令少年人生有可戀的,往往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看似幼稚的期盼。社會要還給年青人的東西有很多,其一就是期盼的自由和空間。

 


 生有可戀,來自期盼(山地媽)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