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一個投資計劃,由出來工作執行到退休,當中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中途可以什麼也不做嗎?一個不需要變化的長期計劃,真的能從blog、雜誌或工作坊處看回來嗎?



Owen:
1. want to learn how to implement the retirement planning (target 7% reward per year not including inflation).

2. 現價內銀是否值得買入?


止凡回應:

1. 退休計劃,不是不變的,而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可以不停修改變動,執行計劃所需要的是財務知識,請不要以為某君告訴你把錢放在哪裡,怎樣分配怎樣放好,自然就會有你想要的回報,這都是金融機構希望你有的概念,但這概念幫不到你。

相反,若你真的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你不需要再問這個問題,而你所需要做的事情亦不多,而你頗肯定你會有這個回報的。

2. 這可能又是上網或打電話問股票的習慣動作,多來看看blog,感受一下,你會慢慢學習,不用把我當成「專家」來發問,我從來都不是「專家」噢。


後記:
還記得曾於iM中談過投資計劃的概念,簡單地計計數,每月儲一些錢,定額回報率,如何計算出1000萬,之後又談談恒指過去數十年的回報,兩者作些比較,讓大家對這些數字有點感覺。後來文章所得到的回應是,「這樣的投資計劃要「博」足二三十年」、「又無計算通脹」,總之是萬般不可行的評語。

往後我又在iM分享另一篇文章,帶出一個概念,讀者買了一本價值20元的雜誌,甚至一些只是免費like了iM的facebook page看看文章的節錄的網友,真的能在那地方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無風險而又能達至1000萬的投資計劃嗎?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吧。

偏偏不少讀者正是帶有這種心態,又或者只是該page的部份留言者吧。很有趣,今天在財叔與我的文章,這類留言都少了很多,相信我們的文章已經被他們定性了為「無用」、「無料到」吧,哈哈。

我於往後的文章指出,一個投資計劃最重要的是主角本身,同一個計劃由不同人去執行,結果也會不一樣,因為起初計劃只是一個藍本,細節是可以不時作出修訂的。當時我舉了王維基的例子,指他的電訊與寛頻王國,以至今天的電視到網購業務的發展,這不可能都是他當初預計的計劃之內,而是透過不同時候的修正。詳細內容,有興趣者不妨回看那幾篇iM文章,給點意見。

那看財經雜誌有何用呢?於我而言,看任何讀物都是為了興趣與增進知識,是豐富自己智慧為本,而並非去尋求別人告訴自己如何去做。當然,每當看到別人一些成功方法與故事時,都會很興奮,看看有何點子可以應用並優化自己的計劃。

另外,有關內銀股,其實這些年的討論足夠多了,主要爭論點是壞帳、假帳、中國經濟、股價、股息、安全邊際等問題,慢慢討論的人都歸邊了。其實,這些論點算是歷史悠久,內銀股上市之後就從未停止過,這也給予內銀股的投資者一個好處,你不用花太多精神去研究,因為社會的焦點都在那處,其他行業都需要花很多時間作研究的東西,你只要翻翻報章就能了解內銀的相關資料了。

今天交行公布業績,感覺又不是想像中的差。往後內銀業績會陸續出籠,投資者不妨先看看情況如何,再衡量自己如何理解內銀,才想想是否作出投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