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非暴力抗爭的迷信 重新審視歷史上的甘地

現代歷史上,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的鼻祖是甘地。甘地享有「聖雄」榮譽頭銜,被視為印度獨立的關鍵人物,他的英雄事蹟,都被後世的教科書、傳媒等工具加以宣揚,美化「非暴力抗爭」為現代文明的成功之道,甚至印度能夠獨立、及後美國黑人成功爭取投票權等等,都全靠「非暴力抗爭」。更甚者,全球自上世紀起陸續有言論鼓吹以「非暴力抗爭」為綱,打壓「以武制暴」,彷彿有了甘地等「非暴力成功例子」,人類再不能夠以武止戈,否則失敗收場居多。

但教科書總是由當權者所編寫。歷史上,印度獨立是否靠「非暴力抗爭」而取得勝利?

印度獨立 由眾多歷史因素導致

甘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積極主張以非暴力抗爭來爭取印度獨立。由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甘地一次又一次透過集會、絕食、抵制英國貨等來抗議英國殖民統治,屢敗屢戰。其中比較著名、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甘地為了抗議英國政府的食鹽公賣制,號召群眾遊行到海邊自行取鹽,而不透過英國政府買鹽。事件的最後結果,是甘地無法與英國人談判,被鎮壓下去,不合作運動失敗。

而印度真正的獨立,某程度上是有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日本橫掃亞洲,甘地認為這個是印度獨立的時機,就順勢起草了一份令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的議案。當然,他隨即被英國人拘捕入獄,甘地又失敗了。然而,這次甘地被捕,卻引發多次大型暴動,整個印度進入混亂狀態。一名主張非暴力的政治人物受打壓,導致舉國發生暴力事件,可謂諷刺。

二戰結束後,東南亞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間接造就1946年的皇家印度海軍兵變,由於印度海軍抗議英國軍官對印度人的種族主義,成功號召了大量海軍和少量空軍、警察都參與了起義,令多個城市再次面臨暴亂。

1947年,大勢所趨之下,英國殖民下的印度總督蒙巴頓,宣佈英國不再決定印度的前途,在甘地和眾多政治領袖遊說和談判下,印度始分治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其後印度再獨立為自治邦。

最後,在印度成功獨立後,甘地再被眾多支持者尊稱為「聖雄」。

非武力並不是成功的主因

由此以上的歷史可見,甘地雖然在政治上具影響力,但他主張的非暴力抗爭絕對不是印度獨立的成功因素。印度之所以能夠獨立,近因有兵變和眾多的暴動,遠因除了甘地的事蹟外,還有更重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反西方民族獨立運動。

筆者敢說一句,單靠甘地的非暴力抗爭,印度一定不可能獨立。道理猶如,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在推翻滿清上的最大貢獻,是確立「三民主義」、周遊列國發表演說和募款。但大家心底都明白,如果只有孫文這類人向全球華人籌募資金,是沒有可能推翻滿清,他只是運動的牽頭者。在建立中華民國的路上,一直都依賴黃興等義士的勇武戰鬥和清朝新軍的兵變,演變的武昌起義。

甘地對印度人最大的貢獻,是確立印度的反英國殖民思想,而他所帶領的非武力行動的確有效地向國際表達政治訴求,但是印度之所以能夠成功獨立,單靠非武力恐怕令人覺得滑稽,正如上文所說,印度人之所以有條件跟英國談判,皇家印度海軍兵變和多場暴動所帶來的沉重管治成本才是必要因素。

至於為何後世通常把「印度獨立」和「甘地非暴力運動」單純地連繫起來,誤導後世非暴力抗爭是成功之道?甚至借甘地的事蹟來宣揚非暴力、打壓以武制暴抗爭?

筆者向來不排除是西方政治維穩工具的陰謀論,看看多少香港人被「和理非非」愚弄了幾十年就知道。

(原文:

作者:明月(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打破非暴力抗爭的迷信 重新審視甘地(明月)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