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滿意度創下新低,撇除政治立場不談,報告不僅處處迎合國策,念口簧式「一帶一路」,諸多政策更是徹頭徹尾的「假大空」。施政報告以「創新經濟 改善民生 促進和諧 繁榮共享」為主題,「創新經濟」放在首位,惟讀完有關推動創新經濟的政策,筆者只能一笑置之,除了投資基金尚算有建設性外,香港政府思維仍停留在地產創新科技階段,怎不叫人搖頭嘆息!
今時今日政府仲覺得所謂的鼓勵「創新」,只是將數碼港Smart-Space小型辦公室的面積增加50%、向科學園注資40億元進行擴建,就可以達標?政府對發展創新科技的理解,居然仍停留於地產、租金等比當年洋務運動更膚淺的層面。施政報告中對於推動創新科技的唯一亮點,只是預告過多次、預留20億元成立的「創科創投基金」,投資者每投資2元,政府便會跟投1元,放大風險投資的項目效益。儘管如此,筆者之前也分析過,此模式亦非仙丹靈藥,政府明顯未有留意,新加坡「創科創投基金」在真正孵化企業成就上的局限,只知照辦煮碗,比黔驢更技窮,看來香港創科前路茫茫、道阻且長。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這幾年的創科產業搞得有聲有色,來勢洶洶。無獨有偶,深圳2015年的預測GDP將正式超越香港,教人不勝欷歔,其實,分析深圳憑甚麼後來居上,他山之玉,可以攻玉,我們才會明白創科中心形成的本質。
如果你有去問過任何在深圳混過的外國創業者,當地創新科技這幾年為何發展迅速,絕大部份都會回答,因為深圳的的生態圈非常好。甚麼叫生態圈好?筆者認為答案在於,大企業、外包工、極客和小眾市場相輔相成,形成所謂的生態。「大企業」者就是像華為、中興、富士康、大疆無人機這類立足本地的「應用科技綜合體」。他們等於定了一個地方的科研生產的標準,然後技術通過外包生產途徑進入代工廠,大企業繼而透過各種展會,例如每年定期在深圳舉行的高交會,把科技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這樣子整個產業鏈條價值才能以最短距離直接參與全球市場拼殺。注意全球化時代光有科研不能商業化是沒有用的,還要配合廉價生產、終端營銷、物流渠道才能嶄露頭角。
極客也就是所謂的創業者、設計師、程序員,潮稱「創客」。這些新一代利用自己的創意去做創新科技,這類人自自然然往孵化器、加速器資源豐富,人才和資金不缺的城市迅速聚集。但絕大部份時候,創客需要的是細分市場去試水,要想成功的話,主要得靠網銷打通各長尾的細分市場,而網銷就要靠網上營銷團隊才有戲唱,否則這年頭網銷外行很難幹得過內行,隔行如隔山。
「外包工」即是山寨廠。深圳素有「山寨之都」之稱,走進華強北,你可以找到齊全的電子零件、所有珠三角代工廠和技術人員代表。這些東莞工廠發展成熟,加上華強北這個高度集中的市集效應,形成一支極為可靠的僱傭軍,專門接外單,極速生產,技術迭代又夠「貼市」,因為經常和一眾大企業接觸搵食的外包供應商,一般都掌握十八般武藝嫻熟。此外,因山寨廠原因,他們亦一早習慣了散單七拼八湊的生存方式,所以即使創業者的小定單也照接如儀,正因如此創客才有了小批量生產prototype的方案。
相反,香港雖貴為國際大都會,卻幾乎沒有立足此地生產的科技品牌,更加不會有代工廠群落。唯一慶幸的是,近年加速器增加,使本港創客亦有所增加。然而,香港消費者口味卻極度成熟和相對單一,願意花錢在創新產品的小眾市場太小,而香港創業者又因圈子問題,很難打通內地的網絡營銷團隊。以大疆無人機為例,深圳幾年發展下來,全球80%的無人機都是由這間公司包攬。有趣的是,公司的創辦人是四名香港科技大學的留學生,而他們最後都選擇到深圳創業。間接證明香港如果生態不成,有寶都難留。
真要搞好香港的生態圈?「Startup教父」Paul Graham在2009年撰寫的《Can You Buy A Silicon Valley? Maybe.》一文中提及的激進辦法,或許才是可取之道。PG認為,本身並非創新中心的城市,與其把資金花在風險系數最高,從零開始的startup,不如「寧買當頭起」,把目光投向一些有輻射作用,已成功進入C輪、D輪的Startup,也就是一些急速發展的明日之星。以高估值巨資利誘,但開條件要求對方把重要的設計、生產營運環節搬來香港,這樣便可省卻重新起步的時間,順便帶動大量對本地外包需求,讓其他本地創業者,以供應商形式搭順風車,乘機壯大自己的生意,練好基本功。這樣便能更快地在香港建立一個創科圈生態,為本地已死工業重新起博。不過,Paul Graham也在文章中明言,此舉在政治上阻力極大,沒有腰板的跛腳鴨政府玩不起!
講創科?香港不如山寨深圳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