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出席一個科技會議時表示,跟頂尖的創新科技人物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之後,他與一眾從事創新科技業的出席者分享其「引以為傲」的事,指:「做創科呢,我曾與該方面的專家交流過。你們中有誰見過Steve Jobs?沒有?我見過!我真係見過!」
局長的話剛剛說畢,社會各界亦隨即對之抽水。連鎖唱片店HMV製作了一張宣傳圖片,在介紹13年上映的《喬布斯》與剛上映的《時代教主:喬布斯》之餘,亦不忘抽水,原句引錄了楊偉雄的話。中大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就從叮噹的第一身角度出發,指出「有邊個看過靜宜洗澡?沒有?我見過!我真係見過!」來諷刺局長之言。
與頂尖的人材見個面,交個流,是否就可以有如立竿見影般學習並吸收對方之長,並檢討己之短呢?
這種「交流論」,其實是很多人的「至愛」──表面上看似令你獲益裨多,物超所值,交流交流,好似學到好多嘢。不過,實際上很可能卻是一無所得。例如,親子遊學團就以「到外地交流英語心得」作為招徠,吸引喜歡自幼栽培子女的父母。想深一層,如此年幼的子女,可以交流到什麼呢?
又例如,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中所提倡的「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難道在這麼短的交流日子中,便可以一如施政報告中所言的「讓青年人裝備自己,擴闊視野,把握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向上流動」嗎?事實上,這個交流計劃又會否淪為青年的「洗腦」工具,即單方面向港青宣揚中國的好,卻缺乏互動的「交流」呢?吳克儉局長一年外訪的次數多達15次,其外訪團多次到外地交流,得到了些甚麼?吳局長去日本外訪,回到香港後居然化身為旅遊達人,分享自己豪食放題、觀星賞紅葉之心得。如此的交流,又是否有用?
其實,見過Steve Jobs,並不代表些什麼。楊偉雄局長既然那麼喜愛與專家交流,倒不如跟《100毛》的專家Dickson見面,一起來拆解Uber的困局吧。
作者:一鳴驚仁(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我見過Steve Jobs!(一鳴驚仁)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