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尿滲血、大小便困難,不一定是結石釀禍,小心可能是痔瘡急性發作!
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可見痔瘡是相當普遍的肛門疾病。
1名30多歲男性,因為解尿滲血不止,而且肛門疼痛厲害,且感覺有腫塊而就醫。經過醫生檢查發現,患者在肛門處竟然有一直徑10餘公分的腫塊,十分驚人,診斷為痔瘡急性發作。
大腸直腸肛門科醫生表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以及飲食不正常等,都可能誘發痔瘡發作。以直腸外科求診 患者為例,大約每10人即有1人有痔瘡症狀,甚至隱忍到急性發作才求診,症狀已經非常嚴重,也增加治療的難度。
痔瘡急性發作 經常內痔外痔合併發怍
這1名患者來說,平時即有痔瘡困擾,卻未求診,一直拖到肛門腫塊大到直徑10餘公分,因為持續出血不止、大小便痛苦,實在疼痛難耐,才想到找醫生求助。醫生表示,該名患者為內痔、外痔齊發作,屬於急性痔瘡發作,透過開刀手術治療,已經完全控制住,解除大患。
內痔與外痔分得清
痔瘡常見的症狀為出血、脫垂,以及排便時肛門不適,其中又以出血最為常見。內痔與外痔經常合併出現。
針對痔瘡的治療,必需看患者痔瘡的程度。痔瘡一般分為內痔與外痔兩種,分界點是距離肛門口1.5公分的齒狀線,齒狀腺以內的痔稱為「內痔」,以外稱為「外痔」。
齒狀線以內為自律神經故不會感到疼痛,所以有內痔的病患多半是透過排便時的微量滴血才發現。而位在齒狀線以外的部位因為有體性感覺神經,所以會因為傷口等而有強烈疼痛,也讓為在此部位的外痔因為疼痛較容易引起患者的注意而採取治療行動。
容易痔瘡發作的患者,平時應該多吃蔬果、多喝水、避免便祕與久坐。
內痔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度
內痔依症狀嚴重程度又細分為四度,包括:
●第一度:痔瘡的靜脈血管叢異常曲張,結締組織增生,突出於肛門內;排便時因而輕微脫出於肛門口,排便後立即消失,並未脫出。
●第二度:痔瘡靜脈血管叢異常曲張腫脹,合併黏膜下層固定結締組織的纖維斷裂,突出於肛門內;排便時會突出於肛門外,排便後可自行縮回。
●第三度:排便時痔瘡會突出於肛門外,而且無法自行縮回,需用手推回肛門內。
●第四度:痔瘡完全脫出無法縮回,也無法推回,這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脫肛」。
治療第一與第二度痔瘡 屬於保存療法
一般來說,治療第一度與第二度屬於保存療法,即透過日常生活的護理,減輕肛門負擔的同時,不讓痔瘡再惡化,採用輔助性坐劑,或選擇注入軟膏(內部注入治療內痔)等外用藥,可以深入到內痔部位,而且單顆包裝,乾淨衛生又攜帶方便,是不錯的選擇。
使用藥物目的先消炎,可達到緩解、控制症狀。肛門痔瘡軟膏對消腫有幫助,急性期短期使用並無副作用。
治療第三、第四度痔瘡 建議外科手術
至於第三、第四度痔瘡,則建議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佳,手術包括傳統開刀、環切器手術法等,具有一勞永逸的好處。但是,部份患者擔心手術後擔心肛門過於狹窄,或恐留下排便失禁等副作用,以及擔心仍然會復發,而不敢貿然進行手術。其實,開完刀防復發,與手術技術有關,尤其手術僅將痔血管組織切除,並不會傷及括約肌,術後並不會有排便失禁的現象,所以患者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知道自己有痔瘡?醫生提醒,患者不要自己當醫生,千萬不宜自己觸摸患處。如果有持續出血超過1周,最好先至直腸外科求診,醫生會先觸診,再以用肛門鏡(無論內外痔)或直腸鏡進行檢驗,一般痔瘡腫塊在直徑6至7公分,以肛門鏡檢查即可檢出是否有內痔。如果擔心有癌變的可能性,則可以進行大腸鏡檢查,立即能揪出癌蹤。
【醫生小叮嚀】:
醫生提醒,容易痔瘡發作的患者,平時應該多吃蔬果、多喝水、避免便祕與久坐。建議入浴有助於溫暖身體、促進肛門週邊血液循環,並維持肛門清潔。特別是用溫水蓮蓬頭沖洗肛門口,每次5分鐘,每天3次加排便後1次,也可以達到簡單方便有效的清潔效果。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報導
內痔、外痔傻傻分不清?醫生為你詳細破解!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