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不等於末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切勿輕言放棄!現年50歲的金融業男性主管,3年前因為持續幾個月腹脹、腹痛,到最後完全吃不下、噁心、嘔吐,甚至超過1個禮拜沒有排便因而就醫,確診為大腸癌多發性肝臟轉移,肝兩葉都有腫瘤,手術不可切除。



晚期不等於末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切勿輕言放棄。

與醫生討論後,第一次先將原發腫瘤切除,然後接受標靶合併化學藥物治療,經6個療程後肝腫瘤明顯縮小,把握機會切除肝轉移腫瘤,隨後12次化療輔助控制下,至今未再復發。抗癌成功,讓他人生黑白變彩色。

晚期不等於末期 標靶藥物延長存活

大腸直腸外科方川尹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是市民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且臨床上每5位新診斷大腸直腸癌患者中,就有1人確診時已經到了第4期,如果不做任何治療,存活期平均只剩6個月,以往單獨使用化療則平均增加至將近2年,如今透過標靶藥物,患者存活期可增加提升到3年。

對於第4期大腸直腸癌病人來說,抗癌標靶藥物不僅可延長存活期,還能讓原本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有機會縮小至可切除,獲得治癒的可能。臨床上目前最佳的團隊治療成績,5年存活率可達40%。以標靶療法抗癌,晚期大腸直腸癌不再等於末期。

健保給付2次標靶 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對於第4期大腸直腸癌,抗癌需要多線藥物接力」,方川尹主任說,若患者屬於不可手術切除者,治療目標則著重於多種、多線標靶藥物使用,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

方川尹主任表示,目前健保給付2種標靶藥物,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及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建議患者應先進行Kras基因檢測,如檢測為突變型,只能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因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並不具療效。而野生型則可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或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以上兩種標靶在第1線使用都有健保給付。

如考量經濟因素,及可使用到越多種的標靶藥物,建議第1線可使用健保給付血管新生抑制劑;第2線更換化學治療藥物,但繼續原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患者需自費;野生型患者,第3線還有健保給付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可使用。用對順序,患者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兩次健保給付標靶,進而延長病人存活期。

 

2線換化療不換標靶 仍有延命機會

為什麼第1線治療後惡化,但第2線繼續原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還是有效?方川尹主任說明,腫瘤的血管是很混亂、不正常、斷斷續續的,所以化學藥物沒有辦法導到腫瘤的內部或中心,療效就不好。但是用血管新生抑制劑之後可以讓腫瘤血管正常化,化學藥物可以到達腫瘤的內部進而達到腫瘤壞死萎縮,仍可以發揮療效。根據臨床研究,2線續用原有標靶這樣的新式治療方式,能降低近2成死亡風險,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長至近6個月,提供患者另一個延命的機會。

在新式標靶療法之下,越來越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得以重獲新生。1名40多歲的家庭主婦,確認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已有肝、肺、骨頭等多重器官轉移,在切除原發腫瘤後,接受化療跟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治療幾次之後腫瘤明顯縮小,腫瘤指數CEA從200一路下降。之後因為復發,2線更換化療藥物,但持續使用原來的標靶,CEA降至5的正常範圍,至今已存活2年6個月,沒有什麼病痛不舒服,可以正常過日常生活。

積極治療 仍可保有正常生活

「轉移性(第4期)大直腸癌不等於絕症,仍有約3至4成治癒機會!」方川尹主任呼籲患者,不要放棄治療,一旦罹病,應積極接受醫生的安排治療,除正規的手術、電化療、標靶治療之外,可嘗試一些輔助性治療,如免疫療法(多醣體)可改善自身免疫能力及體質,這部分可與治療醫生討論。

同時呼籲患者應保持樂觀心情,正常作息飲食,積極面對病魔挑戰,以獲得最好的治療結果。也提醒民眾,需留意有很多患者被診斷大腸癌時是沒有症狀的,而是單純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進一步檢查就是第四期者,大有人在。民眾除了規律運動、多吃蔬果外,特別是高危險族群,還是要定期檢查。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報導


 轉移性腸癌標靶治療 延存活拚治癒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