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言時報》發展成一個網上輿論平台,由零開始,沒有龐大的資源,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出來,殊不簡單。

筆者認為,《聚言》的發展方向,有能力令本土各門各派覺得自己有意見論點想公開發表時,不單單只是希望自己人讚好,而是希望得到各路人馬的認同或批判,便會寫一篇文章投稿到《聚言》去。

現今香港本土派的政治形勢,極需要一個「中立」的輿論平台,作為本土派各方思潮的交滙點,理性分析,去蕪存菁,對本土派的理論發展至為重要。《聚言》不是「吹水」的平台,性質和高登膠登或Facebook不同,可以簡單的在一分鐘內寫一兩句了事;在《聚言》出文章,至少要有論點、思路連貫和言之成理。所以,這也可以視為訓練本土派政治人才的一個輿論平台。

其他大多數平台擁有政治組織背景,在那些平台發表意見,不太可能對其背後的政治組織狠狠批評;筆者不知道有沒有本土政治組織因為私怨問題,拒絕投稿《聚言》;亦不清楚《聚言》是否其實有政治組織背景,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聚言》是本土派各個平台中,「形象」最中立的一個,而投稿到《聚言》的文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聚言》給讀者的感覺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平台。所以,要保持《聚言》這個優勢,有賴各編輯及一眾工作人員通力合作,對本土派各門各派的良性辯論又好、「泥漿摔角」也好,最好保持「冷眼旁觀」的態度;要反駁,大可以到其他平台反駁,因為就算以「個人身份」在《聚言》出文,亦難免有投稿者覺得「被欺負」,「以後唔嚟你主場同你拗」,對《聚言》的發展和對本土派這個僅有的中立輿論平台,都不是好事。

在這個Facebook「獨大」的social media世代,一篇文章,除非作者本人向朋友推介,否則主要靠《聚言》Facebook專頁的宣傳。《聚言》Facebook專頁有大約二萬個like,根據網上研究Facebook專頁的統計數字,「organic reach」大約會是10%,「engagement rate」大約是12.5%。亦即是說,每一篇新文章的post,Facebook會在「news feeds」通知平均大約二千個已經like了《聚言》專頁的讀者;這二千個讀者,大多數都只會看看配圖,再看看標題作者,覺得沒有興趣便略過不看;覺得有興趣的,可能會馬上給like,或者再看看文章的撮要,平均每八個讀者只有一個會點擊細看文章內容。所以每篇文章的讀者基數,亦即是讀者「基本盤」,大概是250人左右,當然會把文章由頭到尾看一次的,可能十個只沒有一個。讀者會不會在自己的Facebook wall分享文章,就是《聚言》成功的關鍵,因為這除了會令這一篇文章的讀者基數增加,這個share還可以把文章推廣至對《聚言》完全沒有認識的Facebook用戶,有機會因而增加《聚言》專頁的like總數。

以上一大堆數字,有些是不能操控的,譬如organic reach的百分比;有些卻是可以推高的,譬如engagement rate。一個post,留言比正文通常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對配圖和文章撮要可能只會瞄一瞄,但是留言部份卻會慢慢細讀,而讀後再關心原文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所以精心配圖、簡短的撮要,和精彩的留言,最能夠增加文章的「讀者基數」。《聚言》的各位編輯在選擇配圖和文章撮要時,兩方面一向都做得十分好;但是不論在Facebook專頁或《聚言》網站,讀者好像沒有留言的文化。這可能和文章太「學術性」有關,連本來想留句言的讀者,都會三思然後改變主意。從《聚言》網頁看到最多人閱覽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攻擊」某個娛樂名人的評論文章。這是「政治現實」,嚴肅的「本土議題」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小眾的話題。

對於文章投稿作者來說,知道一些實質的統計數字,會提高寫作興趣。《聚言》網站在農曆年前在每篇文章有Facebook share的總數,這是《聚言》網站獨家,其他網站如《熱時》和《輔仁》都把Facebook like加上share的數目一起表示出來,失去了讀者願意把文章貼在自己Facebook wall這個統計數字的象徵意義。網站改版前讀者也可以在網站內看完文章後直接按Facebook share,不用回到《聚言》的Facebook專頁才可以share,大大增加把文章向外推廣的可能性。可惜《聚言》網站改版後,可能改用了另外一個wordpress plugin吧,Facebook share的功能要點擊一個讀者不熟識的icon後才會看到,多數讀者不會知道,就算知道都因為看不到熟識的Facebook icon而忘記。顯示出來的share數字通常也十分小,沒有反映到真實的數字,對初次投稿的作者可能是一個不必要的「打擊」。不過網站改版後,多了每星期每個月等等頭幾篇最多讀者點擊的文章,這個是改版之前沒有的。不知這個點擊數字,在下一次網站改版的時候,可否如Youtube的video view count那樣,在每篇文章都顯示出來?當然得夠把Facebook share的功能和總數目也直接顯示出來,就更加好了。

最後,還是要多謝《聚言》的各位編輯和工作人員,為這個網上平台無私用心出力

作者:何人可(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聚言》的定位和 Facebook Marketing(何人可)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