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距離9月9滴滴「再見」日還有一天。對此,業界猜測「滴滴打車」是更名「滴滴出行」,而滴滴方面基本默認了這次「品牌升級」。除了更名之外,滴滴快的方面表示,還有其他動作將在當天宣佈。
「碰巧」,滴滴快的勁敵Uber在9月7日正式對外宣佈,Uber中國的最新一輪12億美元融資已經到賬,上一輪投資方百度繼續跟投,並且融資還在進行中,未來還將有新的投資方加入。
同一天,傳出滴滴快的即將完成最新一輪融資,融資規模將達到30億美元。滴滴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的估值約為165億美元。
Uber與滴滴快的在打車領域棋逢對手,昨日雙方「默契」的巨額消息無疑是公關戰的註腳。而當天,滴滴快的總裁柳青正好在「2015新網商峰會」上分享了自己對出行行業的觀察與滴滴快的的業務情況。分享結束後,柳青又接受了虎嗅的採訪。
柳青於2014年8月2日正式入職滴滴,她曾是高盛歷史上最為年輕的董事總經理之一。從柳青當天的分享、交流情況看,提到「用戶價值」最為頻繁,或許這正是柳青從投資者轉為經營者一周年思考問題出發點的轉變。不過12年的投行經歷依舊令其保持嚴謹態度,面對滴滴快的的一些提問,她還是直言「不便透露」。
面對政府監管,柳青希望「溫和的改革」
柳青能透露的是滴滴快的的業務數據。當前滴滴擁有135萬的士司機,200萬專車司機,460萬順風車司機與100萬代駕司機。在滴滴平臺上,的士業務日訂單約為300萬人次、專車日單約400萬人次、順風車日單約60萬人次,代駕業務峰值時日單約50萬,巴士業務在北京、深圳開通了500條路線。
柳青認為,相比國內每天3800萬人次出租出行頻次,8億人次用車出行,現有出行方式還存在眾多痛點,需要借助移動互聯網變革。她說,「在打車軟件出來之前,的士空駛率達到40%。在我們看來,交通的問題在中國仍然嚴峻,『衣食住』其實已經被互聯網深化了,但出行還遠遠不夠。」
為響應國務提出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6月24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表示,要推進實施「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高效物流」專項行動計劃。
宏觀政策上肯定了互聯網改造交通的方向,但地方政府對專車整治依舊不敢懈怠。滴滴快的CEO程維近日公開表示,「僅是北京上半年滴滴快的專車就被當成黑車抓了1500輛,在北京一個城市就被罰了2000多萬,在很多城市被宣佈為非法,被約談。」
虎嗅詢問了柳青對在政府監管方面滴滴快的的態度。「(滴滴快的)一直與政府保持溝通。」柳青表示,「我們更希望『溫和的改革』」。她指出,滴滴快的與政府有在出行領域面臨共同——交通擁堵、空氣污染、能源短缺。
在大城市道路資源有限,出行普遍出現「潮汐」問題。政府領導都先後去過倫敦、東京、舊金山等地方考察,學習當地最先進的經驗、城市的管理架構等等,改造自己的城市更宜居、更有效率。
出現問題愈加嚴重,原來的解決方案已經無效,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與共用經濟的模式會是最近解決方案,而打車軟件帶來的突出矛盾是專場與的士之間的衝突。
柳青認為,互聯網出行解決方案最終是為用戶創造良好的出行體驗,司機創造更更多收入。專車的誕生也不是為了顛覆的士市場,的士本身而言有先天優勢,比如,司機熟路、價格統一、有發票等。只不過的士作為一產品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良,柳青指出的一個方向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將的士司機收入與服務質量掛鉤。
據瞭解,滴滴快的正在與上海和珠海市政府合作,針對專車制定監管框架,從而實現專車的合法化。而9月9日的滴滴「再見」日或許也會出現,滴滴快的與北京市政府達成合作,虎嗅曾對政府與打車軟件公司之間關係,進行過分析。
滴滴快的「腹背受敵」,柳青要「化敵為友」
2014年8月,滴滴上線專車業務。今年,3月14日滴滴快的合併後,陸續推出快車、順風車、大巴、代駕等新業務,而每一垂直領域都有相應對手。備受關注的是Uber中國與滴滴快的之間的戰爭。
滴滴快的CEO程維近日表示,在滴滴快的合併之後,Uber曾找他們談判,要麼接受Uber投資40%,要麼被Uber打敗。而拒絕Uber收編滴滴的要求後,面對Uber挑釁,程維請教了柳傳志、馬化騰、馬雲,分別得到了遊擊戰、正面戰、持久戰的戰略指導。
不過程維認為時代不一樣了,決定滴滴快的向矽谷一線互聯網公司學習,從遊擊隊慢慢變成了正規化武裝。這些策略當前表現為融資軍備賽、公關戰、補貼戰。
Uber方面在中國遭遇滴滴快的股東騰訊旗下微信的封殺後,心懷不滿。除了抱緊股東之一的百度大腿,據說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從今年7月份開始親自操刀中國業務,同時Uber努力改善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並聘請了一些政府官員擔任關鍵職務,包括此前供職於中國廣電總局的中國市場企業傳播負責人黃雪。
除了與Uber交火,滴滴快的在其他細分領域均有敵手,難道就不擔心戰線拉得太長,腹背受敵?又該如何突圍?
柳青給出虎嗅的回答,並沒有程維在公開報道中表現的彪悍。「我覺得今天完全不是誰要做『江湖霸主『的概念,每天八億多人次的出行規模,移動互聯網改造出行才剛剛開始,還沒到相互搶地盤的時候。」柳青說,「我們新業務出來,進入新的城市,都是因為自己有了大數據分析倒推。一個新領域如果有人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我們不排斥合作。」
她舉例,滴滴專車、滴滴拼車業務以及滴滴巴士業務的負責人之前都是相關領域的創業者,「他們跟我們一起合併的,只是大家不太瞭解這個背景。」
為什麼滴滴快的有當前的業務佈局?按照住的標準,柳青將的士業務理解成「招待所」;快車業務對應是漢庭、如家;專車業務類似三—五星級酒店;而拼車業務就像Airbnb家庭旅館概念。
不管是哪種業務,滴滴快的在剛開始推出時都有補貼噱頭,然而一旦補貼減少,相應訂單量也會隨之減少,這方面滴滴快的有何應對策略?柳青告訴虎嗅,補貼只是他們0到1的拓荒過程,希望達到一種「規模效益」。
滴滴快的「管道下沉」、「國際化」及挑戰
據瞭解,滴滴快的現在的士業務覆蓋全國400個城市,專車業務覆蓋110個城市,代駕業務覆蓋全國80個城市。事實上,滴滴快的在國內業務擴張也存在「管道下沉」的現象,其策略是根據當地人口數量、經濟發達程度與交通資源分佈情況,結合自身業務運營能力,滴滴快的以起家的的士業務為切入點打入新城市,後續專車、代駕等業務跟進。
當前,在三四線城市還少見滴滴快車及順風車的身影,柳青稱,「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虎嗅詢問過滴滴國際化與融資方面的事宜,不過有關具體細節問題,柳青以「今天先不談這些」笑著婉拒。或許他們正在「憋大招」,海外戰略公佈還有待時日。
不過從公開報道的情況看,滴滴快的已開始試水。8月中旬,滴滴快的聯手中投公司、寇圖資本以3.5億美元投資東南亞打車應用GrabTaxi,該產品於2012年推出,目前覆蓋6個國家的26個城市,在東南亞地區擁有超過11萬名司機。
柳青提到合作會是滴滴快的全球化戰略之一,建立在能實現產品功能、產品技術合作的基礎之上。虎嗅認為,滴滴快的在國內業務的開展及海外政府關係,是影響滴滴快的全球化進程的兩大因素。
滴滴快的在快速擴張中又面臨哪些壓力?柳青告訴虎嗅,滴滴快的首先面臨從單元業務到多元業務轉變的挑戰。在O2O領域,多元化業務體系中孵化新業務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其次,要避免跨部門、跨業務間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最後,服務能力與產品功能、技術實現能力不匹配。
在管理方面,柳青稱,滴滴快的業務線負責人會「相互補位」,而她本人與程維之間的相互補位比較多。
From 李清樂
聽加盟滴滴一周年的柳青怎麼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