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裡,用了《詩經》的兩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兩句話出自《詩經‧大雅》一首題為《蕩》的詩,是詩中最常被人引用的兩句,一般用來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字面的意思是:凡事都有開頭,但很少能達到終結。

習近平在他的講話裡接著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民族復興大業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端,但仍需後來者堅持努力不懈,方能達到最後成功,這大概就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五言詩《賜蕭瑀》有名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當中的「板蕩」,就是《蕩》詩和《大雅》另一首《板》詩的合稱。《板》、《蕩》兩詩寫於周厲王在位期間,各有八章,每章八句。《板》詩第一句是「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卒」同「瘁」);《蕩》詩第一句「蕩蕩上帝,下民之辟」。「板板」指違反正道,「蕩蕩」即放任驕縱;君王的「板」和「蕩」,分別是兩詩的主題。兩詩都是假托周文王慨歎商紂王放縱無道、禍國殃民,暗諷周厲王管治之下政局敗壞,人民受苦。《蕩》詩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八個字,其實是對周厲王的譏諷,指他政令不能貫徹始終。

獲李世民以「板蕩識誠臣」嘉許的大臣蕭瑀,甚得李世民父親唐高祖李淵的信任。在李世民與兄弟爭權奪位的過程中,李淵曾偏信長子建成和四子元吉,對世民有所顧忌,違反了立世民為太子的承諾。蕭瑀一直站在世民一方,在李淵面前為世民辯護。「玄武門之變」後,蕭瑀說服了優柔寡斷的李淵,把政權交給世民。蕭瑀對李世民十分忠誠,但由於他與房玄齡、杜如晦等其他功臣不和,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並沒有重用他。

後人把「板蕩」一般地解釋為「時局動亂」。但《板》、《蕩》二詩針對的,其實是君王的施政:君王無道,才出現動亂的局面。從蕭瑀忠於李世民的一段歷史來看,李世民詩中的「板蕩」,是一般地指「亂世」,還是暗喻父親李淵未能齊家治國,製造宮廷矛盾,令諸子兄弟鬩牆,兵戎相見?

(完)


 鮮克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