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老太太由於頭昏、血壓過低而掛急診就醫,醫師細問之下才發現,這名老太太每天服用多達20種藥物,難怪出現身體不適。事實上,許多民眾都有「小病跑大醫院」的習慣,看了多科門診之後領回多種藥物服用,卻不知道會造成重複用藥,甚至產生藥物交互影響的問題。醫界專家指出,實施分級醫療、家庭醫師制度有助改善此一現象;住家附近診所的家庭醫師,能夠完整了解民眾的病史、藥物史,並且提供充分諮詢,若有需要也能協助轉診。落實醫療分級,讓醫院不再人滿為患,民眾也能享受更好的醫療品質。


《康健》雜誌公布「民眾醫療態度大調查」,發現逾8成民眾支持家庭醫師與分級醫療制度。《康健》雜誌總編輯黃惠如(右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右二)、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理事長張志華(左二)、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陳亮甫(左一)皆出席討論。(攝影/林芷揚)

家庭醫師可協助轉診 民眾享充分諮詢時間

國內就醫自由,許多民眾只是小感冒,也習慣往熟悉的大醫院跑,但是又抱怨醫師態度冷淡,看診時間往往只有2分鐘就結束。不少民眾對基層醫療信心不足,也擔心診所設備不佳,認為大醫院才有保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指出,事實上,住家附近的家庭醫師就可以提供民眾諮詢醫療問題,就像是病患的朋友一般,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

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家庭醫師也會協助轉診;當病患需前往大醫院動手術時,患者平時最熟悉的家庭醫師也能出面與醫院醫師溝通,通力合作,讓患者獲得更精確、妥善的醫療照護。

病史藥物史免磨合 家庭醫師最了解

另一方面,許多民眾跑大醫院就像在逛菜市場,看了各種科別之後也領取過多藥物,不但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也可能威脅到自身的用藥安全而不自知。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醫師張志華表示,由於銀髮族往往都有多重器官衰老的問題,更容易在大醫院看了不同門診後,領取過多藥物,導致每天吞下大量藥丸,提升健康風險。


醫療界專家與未來醫師共同出席「民眾醫療態度大調查」記者會,討論分級醫療與家庭醫師制度。(攝影/林芷揚)

有些民眾憂心診所醫師不如大醫院,張志華醫師指出,國內的診所醫師都是經過完整訓練的專科醫師,民眾不需憂心其專業度。另外,民眾平時若能與家庭醫師保持互動,家庭醫師就是最了解民眾身體狀況的人,可以完整掌握患者病史和藥物史,避免重複用藥。張志華醫師表示,許多民眾跑了好幾家大醫院,但是對自己過去曾服用哪些藥物、有哪些藥物過敏狀況都不瞭解,導致首次與患者接觸的醫師也要跟病患重新「磨合」,對於病情的研判可能不夠精確。

調查發現:逾8成民眾支持家庭醫師制度

近年來醫病關係緊張,健保費用調漲爭議不斷,今年適逢健保實施20周年,《康健》雜誌進行「民眾醫療態度大調查」後發現,針對國內當前醫療問題,民眾最擔心的事情是「醫療資源太浪費」。許多醫療界人士認為,分級醫療、落實家庭醫師制度,有助解決這個問題,而調查也發現,有超過8成民眾支持家庭醫師制度。

為了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建議民眾若無重大疾病,可先行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充分諮詢,有助改善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進而避免醫療品質降低、醫護人員過勞,創造更優質的醫療環境。

華人健康網 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婦日服20顆藥 分級醫療正確就醫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