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但對於獨居老人,或是鰥寡孤獨的長輩來說,卻是自殺的高峰期。精神科醫師提醒,越接近年關,家人更需要隨時關心長輩身心健康,遠離老年憂慮。
平常多關心家中老人,多陪他們聊天,憂鬱自然不上身。 (攝影/黃志文)
依世界各地研究老年人口的各種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癡呆症。台北榮總老人精神科蔡佳芬醫師表示,老年族群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有增加趨勢,除了人口逐漸老化關係之外,老人也存在許多人生的難解問題,特別是有些女性長輩,在面對喪偶,或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時,開始變得精神越來越不好、不常笑、嚴重健忘,或經常失眠等症狀。同時會常將「不想活」字眼掛在嘴上,意圖自殺徵兆明顯。
銀髮族在這一些階段面臨親人過世、老友相繼離開、健康的失去、經濟失去掌控力、社會價值感減少,這些是老人人口所面臨的心理及社會變化問題,因此根據研究發現,台灣65以上人口的重鬱症約有8.4%,若包含輕鬱症則有15至20%。
事實上,憂鬱症的許多症狀是人體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不足所引發,老人同樣會受到這樣的影響,甚或由於機能的退化,身體常伴隨有疾病或失能,例如中風、巴金森症,亦或長期服用某些治療藥物,如降血壓藥物、強心劑、巴金森氏症藥物、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等,這都是老年憂鬱症的生理因子。
蔡佳芬醫師指出,由於老人較少表達內在憂鬱情緒,較常出現鬱悶不滿,看什麼都不順眼,莫名的煩躁易怒等,另外老人憂鬱症混合焦慮症狀出現的比率比成年期高,緊張不安,甚至恐慌症發作,不敢獨自在家,變得依賴兒孫,家事突然變不會做,整天惶惶不安,出現入睡失眠及夢多,睡眠中斷或早醒等現象。
除此之外,有許多銀髮族對事情失去興趣,如以往會做的看電視報紙,散步,社交生活變得沒有興致或拒絕參與等,話越來越少,發呆時間越來越長,這些都是需要家人與社會的關懷。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成人的憂鬱症就醫率也越來越高,但老人憂鬱症的發生率高,就醫率仍低,因此多關心家中的老人,不要讓憂鬱症啃蝕了他們的身心,黃昏是可以很優雅閒適度過。
你是老人的杖專題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多一份關懷!銀髮族不再憂鬱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