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最難處理的環節,不只是客人、供應商、員工等等管理問題,而是partner的期望與溝通模式。之前已經分享過,不少有潛力的公司,也是哉在這範疇裡面。

近來,已不止數次聽過/經歷過,朋友與合伙人及股東之間那種無了期的爭吵、爭辯、權鬥、離間、心戰……這種痛苦自己、折磨他人的狀態,苦了員工與身邊相關的人,亦令到公司發展完全停頓,對所有方面都百害而無一利。很多時,起初只是發展策略和價值觀的分歧,之後擴展到相處都有問題,然後關係變到很惡劣,人身攻擊、互相詆譭、盡力撒賴,最終無計傾收場,至死不往來。

朋友B其中一門生意是做飲食,有幾間餐廳,是透過入股朋友A的其中一間餐廳來開始的。後來,慢慢發展到有幾間餐廳。A是創始人,比B股份多,但B引入了幾個小股東,強化了資金來源,亦可發揮一定的影響力。後來,A想不斷開鋪,做大做強;B想穩紮穩打,先做好幾間鋪後才想下一步發展。由於A是大股,話語權較大,決定用每月的現金流去做一些前期的開拓工作,這亦影響了全體股東每年、每季的分成狀況。你可以想像得到,雙方之後的互動,會是多麼的淒厲。

做生意要量力而為按部就班,定是要一刀切去到盡?我也認為,留定後路及一定資金做周轉,保持穩定的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但並不表示進取一定是錯。雖然這是價值觀問題,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但對它的分歧,導致股東不和,各行各路,影響營運與發展大方向,這才是天大的問題所在。飲食業面對舖租、食材、人工三高問題,我理解B的顧慮。而競爭大,想盡早突圍而出,我也明白A的動機。可是,中間沒有中和點,最後,仍在膠著狀態。

分久必合,合久未分。無奈的,惟有把股份全賣掉,自己一個人慢慢搞,let it be,對自己和對方,都是一種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