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比媽咪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先檢視自己的管教方式正確與否。

【6大錯誤方式,孩子越管越壞】

錯誤方式1/採取命令口吻

當寶寶年紀還小,家長的命令語氣也許可以在管教寶寶行為時,展現不錯的效果,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漸漸開始質疑父母指令背後的原因,因此若家長僅提出命令,卻未附帶解釋,可能造成孩子拒絕服從。

錯誤方式2/威脅無限增加

威脅口吻也會成為孩子日後學習到的說話方式之一,楊琬琳心理師指出:「在同儕中,經常能聽到某些孩子說出『你不跟我玩,我就不分你吃糖果』等話語,由此可見,父母不正確的管教語言,可能導致孩子潛移默化學習,間接使其人際關係遇到瓶頸。」

錯誤方式3/打罵手段不可取

利用打罵方式教育,或許可以達成心生畏懼的效果,但若家長未提供另一項可用來取代錯誤行為的選項,那麼下次孩子仍有可能繼續犯錯而被處罰,永遠學不到哪些是應表現的正確行為。


錯誤方式4/過度管教&過度教養

因此在面對管教的天秤時,父母務必要拿捏好分寸,以免孩子無法建立良好的界線與價值觀,舉例來說,被過度管教的孩子在社交上恐遇到困難,生活自主方面也難以獨立進行;而過度溺愛則可能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認為他人應滿足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

錯誤方式5/冷漠與忽略的一線之隔

若父母以冷漠態度進行管教,無論孩子做出任何反應,都獲得相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冷漠的情感反應會使寶寶無所適從,更影響其自我概念。

**錯誤方式6/利誘非長久之計

洪梅禎心理師提到,部分家長易將賄賂與獎勵混為一談,其實賄賂與獎勵的差別在於哪一方擁有主控權,「利誘」是由孩子來決定是否配合家長,而「獎勵」則是由家長來決定孩子的表現是否達到獎賞的標準。

【走進孩子的世界,教養更有效】

處理孩子的感覺

父母最困難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孩子學習難過、憤怒、悲傷等感覺,有些家長會抑制孩子展現負面情緒,楊琬琳心理師強調:「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就像成人在某些情況下也會覺得生氣、失望。」因此,父母首先應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並給予同理。


父母停看聽

1.對情緒喊「停」:

情緒容易掩蓋理智,使父母忽略了其實有更好的管教方法。

2.試「看」前因後果:

情緒暫緩之後,父母可以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結果、看看孩子的反應、表情、情緒,同時也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

3.細「聽」孩子怎麼說:

當家長了解大致狀況,也比較能理性看待孩子行為表現時,接著就可以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為什麼這樣做、感覺是什麼,讓孩子的說法協助成人找出最適合的問題解決與管教方法。

找出合理處罰方式

洪梅禎心理師提到,廣義的處罰種類很多,舉例來說: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增加孩子不喜歡的活動,都可以作為修正孩子行為的手段,但不論使用何種方法,都必須讓孩子明確清楚自己「被處罰的原因、被處罰多久、該表現的正確行為」。

具體給予讚美

透過成功經驗學習自我肯定,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因此當寶貝出現優良行為時,父母可在合適的時機給予鼓勵及讚美。具體的鼓勵與讚美還能產生遞迴性,經常接收到正向語言的孩子,也會不吝嗇將誇獎他人的話語放在嘴邊。

圖文提供/媽咪寶貝


 管教方式對了嗎?當心6大錯誤方式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