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丁 公號:martingoo
《三體》是艘通用審美的IP大船
去年11月,「三體」小說英文版上市,三個月內售出2萬冊,曾登頂美國亞馬遜亞洲圖書首日銷量排行榜第1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海外媒體大篇幅報道,並獲得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文化領域,中國作品獲得海外大眾市場認可幾乎罕見。但「三體」做到了。應該說,「三體」不僅是中國市場的區域性作品,更是全球作品,打通了地域之間的審美壁壘。
當下全球的主流審美情趣,歐美依舊是主流,而該領域相對弱勢的中國,與歐美市場存在著很大的文化落差。表現在商業端就是,區域性「文化壁壘」往往成為中國商業涉足海外的最大障礙。
但是,已在全球範圍獲得熱捧的「三體」,的確算是一艘不錯的「船」。考慮到遊族2014年進軍海外的商業戰略,借「三體」出海,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小說這種體裁,影響力覆蓋是有限的。「電影」作為目前最好的影響力放大器,尤其大製作的主流商業電影,的確是非常好的用戶培養皿。
遊戲公司想做文化娛樂集團
上海電影節期間,遊族影業掌舵人,林奇提出「遊戲+電影」IP工程管理,可能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即,借「三體」這種通用文化素材,打通人群之間(甚至個體之間)因為審美差異或文化差異而存在的商業障礙,為強變現端的「遊戲」趟平道路,應該是遊族影業中短期的一個主要目標。
為什麼說遊族此次的「遊戲+電影」IP戰略,是更像是一種「中短期」性質?因為,遊族影業的核心是IP商業,而在這種模式中,「遊戲」也不過是其中變現的一個埠而已,如果「三體」、「女神聯盟」等IP真的能通過大製作形成用戶效應,那麼,遊族的業務線向周邊或上下游觸及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從這方面看,「遊戲+電影」IP工程,其實就是以後類似「公仔+電影」、「主題公園+電影」、「糖果+電影」、「數碼+電影」等周邊模式的試驗版,也是一種可複製範本。本質上,這些範本都是整個大IP商業工程的拼版。當然,介於游族原本「遊戲」的主營業務,率先從遊戲入手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遊戲雖然是遊族主業,但林奇口中的IP工程,如果真的有所突破,意味著遊族會從一家遊戲公司轉型為文化娛樂集團,遊戲也不過是將來眾多業務拼圖中的普通一塊。或許這才是林奇提出IP工程管理的初衷。因此遊族影業的IP工程管理的提出,不是簡單的業務線延伸,而是轉型嘗試的需要。
電影是成敗的關鍵
只不過,電影作為其中最關鍵一環,承擔著遊族由一個遊戲公司,向一個文化娛樂集團過渡的銜接環。這個環做不做得好不好,關係著轉型能不能成功。
電影為什麼關鍵,舉個例子,比如,好萊塢的成功,表面上看,是電影的成功,可是在商業端,卻是美國商業破冰全球市場的掃雷艦,為其商業出海趟平道路。遊族影業雖然只是個體層面的單打獨鬥,體量上當然無法與美國一直以來秉持的「文化+商業」的國家級大戰略相提並論,但在打法上是相通的。
這裡面,很值得一說的是,IP商業為什麼在美國率先出現,而且市場最為成熟。這與美國一直以來秉持的「文化+商業」戰略有非常大的關聯。美國通過輸出「價值觀」來為商業開路,本質上與IP商業通過「文化」和「價值」輸出,來為其周邊商業開路,無論是模式還是作業方式,並沒有太大區別。
因此,美國這個「國家」本身,其實就是個龐大IP,圍繞這個巨無霸的「國家IP」,帶動美國商業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商業作為國家力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把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實質也是借「文化」出海。
所以,遊族影業的「復興上海電影」,高群書那句:「遊族做的事兒何止是復興上海電影,其實是復興整個中國電影業」,姑且不管這種狂妄能不能實現,但遊族在遊戲領域總有到天花板的時候,所謂「上海電影的復興」,對遊族而言也是借「電影」走出上海,走出國門,說到底,其實是公司自身的復興之路,只不過,這條路必須跨過電影這個「坎」。
復興上海電影,是真復興還是吹牛逼
林奇說要復興上海電影,顯然對此次IP商業轉型抱有極大期待,選擇中國電影業一直以來最不敢碰的「科幻」和「魔幻」,僅僅資金投入就是勇氣。他說自己很自戀,不管別人怎麼說,都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做,聽著倒不是自嘲,更像是野心難耐。
80後遊戲人做電影,做得還是鴻篇巨制的大系列、大製作,做得甚至是中國電影一直以來最痛的痛處「科幻」和「魔幻」。我想,整個市場都會很想看看,他們準備怎麼折騰,才能折騰出一個中國電影的艷陽天來。
高群書導演,就當信你這個牛逼。
From 馬丁1
游族影業借《三體》欲轉型娛樂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