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有超過1萬5千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高居國人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且青壯年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一項調查發現國人對於易引發心肌梗塞和猝死風險的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症),警覺性水平「極為危險」,8成5不瞭解致病的危險因子,甚至有9成5受訪者不知道女性在55歲以上就進入危險年齡。


胸痛、呼吸急促是常見的冠狀動脈疾病症狀,疏忽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於3月間,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族群(7成)和少數一般民眾(3成),共收集1299筆問卷,結果發現14.9%受訪者瞭解冠心症的致病風險因子,其中對於好發年齡的認知更是不足,僅13%認知到男性大於45歲即進入危險的好發年齡,更僅有5.1%民眾知道女性大於55歲即進入危險的好發年齡。

什麼是「冠狀動脈疾病」?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殷偉賢表示,冠狀動脈疾病是因為膽固醇或脂肪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壁形成血栓,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進而導致胸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症狀。如果動脈完全被血凝塊堵塞,氧氣無法到達心臟,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表現常為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

究竟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是什麼?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公告之冠心症高危險因子,只要符合以下3項以上,即屬高危險族群。


台灣每年有超過1萬5千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高居國人死因第二。

【冠狀動脈疾病8風險因子】

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已停經。

家族有心臟病或猝死的病史。家族史的範圍是指直系3等親內。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

抽菸。

肥胖: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以上、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

少運動:每星期運動時間少於150分鐘。

冠心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殷偉賢醫師提醒,近年來冠心症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只要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日若經常感覺胸口不適、上半身不舒服、會喘、冒冷汗、噁心、頭暈等,可能是冠心症發作,應盡快就醫診斷和治療。

【冠狀動脈疾病的常見症狀】

胸口不適:最常發生的症狀就是前胸中心不舒服,可能持續數分鐘或一陣一陣的,好像是有顆大石頭壓住胸口一樣。

上半身不適 :可能發生在單側或雙側的手臂,或是背部、頸部、胃部不舒服。

喘氣:喘氣時經常伴隨著胸口悶痛,但也有可能在胸口不舒服之前先發作。

其他症狀:冒冷汗、感覺噁心、頭暈等,嚴重時會給人快死掉的感覺。


黃瑞仁醫師(中)表示,國內已引進可經人體分解吸收的生物血管模架,可最做為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患者的參考。(攝影/駱慧雯)

冠心症治療票選!全吸收式血管模架成選項

目前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經心導管的氣球擴張或血管支架手術的介入性治療,以及外科繞道手術。其中血管支架手術部分,傳統的金屬心臟支架或塗藥支架,或多或少都可能造成心血管的傷害與負擔,也容易有血栓的風險,術後需二次或多次進行心導管手術。

不過,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表示,國內已引進較新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對金屬敏感的患者,能維持和傳統心臟支架一樣的支撐血管、暢通血流效能,但材質使用可分解的聚乳酸類生物材料,置入人體約2年後可自然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再代謝吸收,更能降低冠狀動脈再狹窄或血栓的風險,有利於未來血管功能的恢復。只是,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尚未納入健保補助,民眾使用僅能全自費。

★《傷心時刻》清晨6點半最易心臟病發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冠心病易猝死 台灣8成5民眾不知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