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輪反水貨「光復」行動民怨爆發,迫使政府重新注視實施了12年的自由行政策。猶記得當年沙士後開放的自由行,曾經被視為拯救香港的「及時雨」,初期還真經歷過一段蜜月期,來港消費的都是豪客,但是事情發展下去,香港購物天堂好似除了歐洲名牌還是歐洲名牌,這批高端客於是改往「原產地」購物。此後每下愈況,消費人群降格,只剩下中、低端客開始佔主導;直至2009年「一簽多行」推出後,走水貨問題越見猖獗。價真棧、美味棧、某某藥房等等成行成市,最後出現一條街有十間藥房、仲多過便利店的奇景。

以上算是本地水貨通史吧。水貨問題演變至今日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表面的原因,是大家講得最多的「一簽多行」來港自由行旅客,數目多少,港府毫無控制,但是其實我們自己也懂說水貨問題之所以猖獗,「深層次原因」源自內地人對made in china的不信任動議,大量的中產階層在經濟環境改善後,寧願走遠點、花多點錢,都要買個放心。

歸根究柢,水貨問題源自內地消費者這種龐大的剛性需求,筆者敢打賭,除非人民幣兌港元匯率忽然急跌,否則就算取消「一簽多行」,杜絕了內地水貨客南下,難道沒有港客補上?幾年下來,這已經是一條怪獸級的龐大產業鏈。君不見,不僅廣東省,全國各處都有販賣來自香港水貨的港貨店,斬斷深圳水貨客,他們請不起香港水貨客嗎?只要研究一下港貨店的溢價,就知道這是個偽命題。

不過大家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包容」水客,水客經濟消亡的倒數已經悄悄開始。如果大家有聽說過內地B2C跨境電商自貿模式正在大做特做的話(只不過中央沒有高調宣傳而已)就會明即使沒有「光復」行動,香港「水貨集散中心」的地位今後也勢必消失,長遠而言對香港是否求仁得仁,恐怕禍福難料。
內地B2C跨境電商自貿模式,可以簡單理解為「網上duty free」,運作大概如下:內地買家在天貓、中糧我買網、洋碼頭等電商平台,具名開戶、下定單。海外供應商(大水客)收到定單後發貨,貨品付運至內地自貿區倉庫,毋須繳交入口關稅、VAT(增值稅)、毋須走海關檢驗。貨品到達後,快遞公司直接到倉庫取貨,然後投遞內地終端買家(此舉理論上限制轉售,但中國永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嘛)。網絡上目前便有許多這樣的故事,一位中國媽媽這樣形容自己的一天:「將從新西蘭進口的奶粉,裝在美國產的奶瓶裏餵養孩子,再用日本的洗滌液清洗餐具,出門散步,把孩子們裝進德國產的嬰兒車,回家則為他們澆上法國沐浴液洗澡,再撒上美國的爽身粉。」

讀者可能驚訝:這豈非代表連政府也積極配合走水貨嗎?是的,其實中國政府向來實用主義掛帥。新政府上台後,中央思維估計也轉了: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中央明白即使連同關稅、轉運費,海淘貨品價格也比內地便宜,而國人為了購買安全、有品質的商品,紛紛去海淘,並且這個群體急速擴大,海淘貨品也如洪水猛獸般湧入。既然大家「海淘潮流浩浩蕩蕩」,自然給內地廠商壓力去提高品質,中央便轉而擁抱海淘,本着甚麼都敢幹、邊試邊行的「摸着石頭過河」思維,做起「有中國特色」的duty free電商,於是B2C跨境電商自貿模式新嘗試就這樣野蠻生長。

其實從2013年至2015年,北京已推行13個涉及電子商務領域的政策;相繼開通了寧波、上海、重慶、杭州、鄭州、廣州6個城市的跨境電商貿易試點;上月舉行的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提出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全力為這種中國式「創新走水貨」背書。

不說不知,截至2014年底,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進出口額已突破3萬億元。當這個跨境電商市場越做越大,筆者預計會出現以下結果:

一、獲內地消費者信任的國外大供應商,將爭相向中國消費者供貨,尤其是消費能力漸高的中產是兵家必爭之地,國際品牌零售商很快會開他們自己的價真棧。君不見堂堂Amazon,為了賺取人民幣甚至不惜低頭,在天貓開設「亞馬遜官方旗艦店」!其荒誕程度,等於告訴你,Google突然決定申請在Apple Store賣Nexus手機……不要笑,幾年之內,將有更多國際零售商有樣學樣。

二、此消彼長下,繼高新技術產業沒落之後,香港將連「中國水貨天堂」、國際轉口物流中心的地位,都漸漸失去,因為內地海淘消費者發現,毋須經香港也能買到優質貨品,而且不用被中間人賺一層。因此,估計香港幾年內便可以向水客講拜拜。
日後,內地人不會再來香港搶奶粉、搶金莎、搶益力多,屆時,高昂的店舖租金將回落、水客也會消失,繼失落高端旅客後,低端的水客也將消失,零售旅遊這個支柱產業屆時完成空洞化進程,香港經濟做好準備承受結果了嗎?下篇再續。


 香港準備和水貨經濟講拜拜(上)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